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485124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意见稿.doc(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标准 DBJ XXXXXXXX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XXXX-XX-XX 发布 XXXX -XX-XX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广东省标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building in GuangdongDBJ XXXXXXXX建设部备案号:J XXXXXXXX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XXXX 年 XX 月 XX 日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广东省建设厅粤建科函2009250号文件的要求,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而成。本标准是为贯彻落实完善资源节约标准的要求,总结近年来广东省绿色建筑方

2、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地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对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沦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并经审查定稿。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住宅建筑、公共建筑。本标准由广东省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总结实践经验,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邮政编码:)。本标准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墙体材料革

3、新与建筑节能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编制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结合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经验与科研成果,进行了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研究,编写内容侧重于广西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经验的总结。力求反映地方特点,并广泛征求了区内外各有关单位及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后审查定稿。目 次 1 总 则1.0.1 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进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执行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结合广东省具体情况,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场

4、馆类建筑、医疗建筑、文教类建筑和旅馆建筑。1.0.3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辩证关系。1.0.4 评价绿色建筑时,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进行评价。1.0.5 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 术 语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

5、共生的建筑。2.0.2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dex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3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2.0.4 非传统水源 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2.0.5 可再利用材料 reusable material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2.0.6 可再循环材料

6、recyclable material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2.0.7 风速放大系数 wind speed amplification建筑物周围离地面高1.5m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3 基 本 规 定3.1 基 本 要 求3.1.1 绿色建筑的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室外环境的指标,以该栋建筑所处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3.1.2 对新建、扩建与改建的住宅建筑或公共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阶段评价”和“运行阶段评价”。“设计阶段评价”应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运行阶段评价”应在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3.1.

7、3 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并提交相应分析报告。3.1.4 申请评价方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规划、设计与施工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关文档。3.2 评价与等级划分3.2.1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3.2.2 绿色建筑应满足本标准第4章住宅建筑或第5章公共建筑中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划分按表3.2.2-1、表3.2.2-2确定。(其

8、中级相当于国标,级相当于国标,级相当于国标)当标准中某条文不适应建筑所在地区、气候与建筑类型等条件时,该条文可不参与评价,参评的总项数相应减少,等级划分时对项数的要求按原比例调整确定。表3.2.2-1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住宅建筑)等级一般项数(共44项)优选项数(共9项)节地与室外环境(共9项)节能与能源利用(共8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共6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共7项)室内环境质量(共7项)运营管理(共7项)211112-3222231433334254444536555565表3.2.2-2 划分绿色建筑等级的项数要求(公共建筑)等级一般项数(共47项)优选项数(共13项)节地与

9、室外环境(共7项)节能与能源利用(共11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共6项)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共8项)室内环境质量(共7项)运营管理(共8项)231222-342333145344435646556685766103.2.3 本标准中定性条款的评价结论为通过或不通过;对有多项要求的条款,各项要求均满足时方能评为通过。4 住 宅 建 筑4.1 节地与室外环境控 制 项4.1.1 场地建设不破坏本地文物、自然水系、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和其他保护区,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场地内有较高的生态价值的树木、水塘、水系,是传承区域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应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及本地相关规定予以保护。确实需要改造

10、的,工程结束后,须生态复原。对场地内文物应按照国家和广东省的相关规定予以保护。4.1.2 洪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建筑场地会造成毁灭性破坏,氡、电磁波等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危害;油库、煤气站、有害物质车间等均有发生火灾、爆炸和毒气泄漏的可能;绿色建筑选址必须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相关的安全规定。4.1.3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43m2、多层不高于28m2、中高层不高于24m2、高层不高于15m2。4.1.4 住区建筑布局保证室内外的日照环境、采光和通风的要求,日照间距等相关指标满足所在城市(地级以上)现行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4.1.5 种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种植乡土植物应确保

11、植物的存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减低维护费用,合理控制绿化与景观的造价。不得移植野生树木和树龄超过15年的树木。4.1.6 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m2。4.1.7 住区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4.1.8 施工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4.1.9 住区内无障碍设施满足城市道路与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 50的要求。超高层住宅建筑应设置火灾避难层。一 般 项4.1.10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规划配建,合理采用综合建筑并与周边地区共享,配置满足规范要求,与周边相关城市设施协调互

12、补,相关项目合理集中设置。【条文说明】下表任意一项内容达标即满足该条文。序号指标1住区建立了会所及幼儿园,其他设施均在周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2住区建立了会所及幼儿园,住区及周边服务半径内可共享的设施不少于五类。4.1.11 充分利用尚可使用的旧建筑。【条文说明】旧建筑系指建筑质量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旧建筑,或通过少量改造加固后能保证使用安全的既有建筑。4.1.12 住区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规定。4.1.13 采用夏季典型日的室外热岛强度(居住区室外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值)作为评价指标,并应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优化室外设计,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室外热环境。规划设计阶段,以夏季

13、典型时刻的郊区气候条件(风向、风速、气温、湿度等)为例,模拟住区室外1.5m高处的典型时刻的温度分布情况,要求住区日平均热岛强度不高于1.5。4.1.14 住区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在规划设计时,进行风环境模拟预测分析和优化,并在模拟分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室外风环境。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5m/s,风速放大系数2。4.1.15 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和植物自然分布特点,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习荫植物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2绿地上不少于3株乔木。4.1.16场地规划依据人车分行原则,合理组织交通系统。倡导以步行、公交为主的出

14、行模式,应重视住区主要出入口的设置位置,住区出入口的设置应接近公交站点,方便居民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网络。住区到达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的出入口不少于一个。4.1.17 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和其他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透水地面(自然裸露地、公共绿地、绿化地面、镂空铺地)的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大于等于45%。4.1.18 充分利用园林绿化提供夏季遮阳,设置遮阳、避雨的走廊、雨棚等。优 选 项4.1.19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住区建设中车库、设备用房等宜利用地下空间。4.1.20 合理选用废弃场地进行建设,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有关标准。4.2 节能与能源利用控 制 项4.2.1 住宅建筑热工设计和暖通空调设计符合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DBJ 15-50的规定。4.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