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4316354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张家口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阳原县“十二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一、应急体系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工作基础1、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预案编制工作全面展开,应急预案覆盖领域不断扩大,全县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县共编制总体应急预案1个;专项应急预案13个;部门单位应急预案20个;应急预案进乡

2、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应急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按照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要求,我县成立了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的应急管理工作。全县部分工作部门单位村组(社区)、学校、企业组建了应急管理机构,落实了专人负责,初步形成了县乡、村(社区)三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同时,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公共卫生、公安消防等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得到明显加强。3、应急队伍初具规模。全县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卫生、消防等领域组建了相应的应急救援队伍。目前,初步建立起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

3、骨干,以水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为专业力量,企业、基础单位为兼职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部门之间,救援队伍之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有所提高。4、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全县用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应急基金拨付、应急救援器材、物资储备制度初步形成。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初具规模,公安消防灭火和抢险救援能力得到提高,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体系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得到加强。物资储备设施得到改善,物资保障能力得到加强。5、应急机制逐步完善。完善了预警预测、隐患排查应急机制,加强了气象、地震、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公安、水利、森林、卫生、气象等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监

4、测网络、预警体系和信息指挥系统,监测预警覆盖面逐步扩大。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初步形成。各乡镇以抵御自然灾害、预防事故灾难、防范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社会安全事件等方面入手,加大了隐患排查、预测预警、分析研判的工作力度,突发公共事件的防范能力有所提高,灾后恢复重建能力明显增强。 6、应急预案演练和应急知识宣传效果明显。各乡镇、各相关部门单位按照应急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和开展了灾害自救应急疏散、重大森林火灾、防震等演练,提高了应急处置和应变能力。并通过电视、政府门户网站等媒体,结合“科普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活动,加强了对预案和应急知识

5、的宣传教育,全民防范突发公共事件意识明显提高。(二)存在问题1、我县应急管理工作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认识上、机制上,还是工作措施上,与面临的应急管理工作新形势、新要求有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县级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应急管理机关不够完善,职责不够明确,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明确。2、应急运行机制不健全。部门、乡镇、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多方协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应急管理能

6、力有待提高、经验尚需积累,亟需建立规范、协调、有序的长效机制。3、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和装备数量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大型和特种装备缺乏;专业培训演练基础条件欠缺,与实战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快速拉动和协同能力较差,现场处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时间对遇险人员的搜救能力亟待增强,志愿者等社会应急力量组织薄弱。4、应急物资和紧急运输的保障能力有待提高。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采购、征收、征用、调拨和配送机制尚未形成;存储实施不足,布局不尽合理,储备方式单一,物资数量偏少,品种不全,一些关键性物资的储备处于空白,第一时间保障能力较弱。物资更新、替换、补偿政策不健全。缺少紧急运输综合协调、保障

7、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5、监测预警和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滞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底数不清,监测手段相对落后,综合预警能力急需加强。6、科技支撑基础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应急平台、信息管理、资源管理、装备配置、能力评估和灾情评估等缺乏标准规范。7、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不够。宣传教育方式单一,社会认知程度不高。社会公众危机意识不强,自救、互救能力不强。厂矿、医院、学校等大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尚不健全,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三)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将交织并存,公共安全面临严峻

8、的考验。自然灾害方面:我县气候干旱少雨,农作物受灾面积较大。事故灾难方面:我县监管和应急救援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工矿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煤矿、交通建筑工程事故安全隐患多。交通运输迅猛发展,交通事故起数与死亡人数呈上升势头。社会防控火灾能力较低,火灾事故处在的高风险时期。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隐患仍然复杂,事故预防与处置难度越来越大。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是我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长期任务。公共卫生事件方面:学校住校食宿学生较多,食堂卫生不可忽视。人畜流行疫病频繁发生,有效监测难度不断增加。社会安全事件方面:由于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摩擦和冲突错综复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

9、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立足县情、事实求是,完善法制、体制、机制,依靠科学技术,强化社会参会,重点解决应对特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提高我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全县应急体系,全面推进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方面能力建设。重点加强薄弱环节,优先解决制约应急响应时效等突出问题,着力提高第一时间快速响应能力。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

10、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各乡镇和各行业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提高整体有机反应能力,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应急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技术先进、标准规范。采用国内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施,提高应急体系科学性、高效性、可靠性。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实现应急体系建设与运行的规范化。分级负责、分步实施。按事权合理划分全县各部门、乡镇的建设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根据实现需要和实际能力确定建设项目,分级分步组织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等示范项目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面履行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大政府投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

11、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良性互动机制,专群结合,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形成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调有序、恢复重建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加,应急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效减少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保障。1、完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等应急体系建设。2、完成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机制和处置机制、信息发布机

12、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和调查评估机制等应急机制建设。3、完成一批重点基础项目建设。包括通信保障系统、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应急管理示范项目等。4、增加应急队伍、物资保障、紧急运输保障能力,加大科技支撑、宣传培训、预案演练力度。三、总体布局与主要任务(一)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全面调查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完善覆盖全县各地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综合预警系统,提高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能力。1、开展各类风险隐患调查。建立风险隐患排查机制。充分发挥部门和专业

13、队伍作用,全面调查我县重点区域各类风险隐患。建立和完善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完成灾害风险图,开展地质灾害易发地段隐患排查及重点稳定性评价和矿业,及时更新完善隐患数据库,实现隐患动态管理;全面完成危险化学品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井工开采煤矿等重大危险源调查与评估分级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远程监控系统;开展环境污染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和环境敏感资源档案库,编制有毒、有害、放射性危险品分布图;开展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建立公共卫生类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全县区域风险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全县关键基础实施、重要防护目标、

14、隐患调查,建立社会安全隐患数据库。2、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逐步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监测网络系统,把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动态。在扩充和完善现有气象、水文、地震和环境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密度。准确掌握全县雨情、水情、工情、旱情等信息。建立公路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和完善主要道路通行情况信息分布系统。以气象、防汛网络为骨干,建立县级涉灾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对干旱、沙尘暴等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捷反应能力。建立县级扑火物资储备库,全面提高控制和扑救大火的能力。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企业建立实时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健全传

15、染和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中毒、动植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药品安全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完善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防控手段,加强人口密集场所、群体性事件和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系统建设。3、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建立县级应急平台,尽快建成公安、气象、水利、民政、林业、农业、国土资源、卫生、交通等涉灾等部门的应急指挥和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和发布功能。建立完善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信息传输通道,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重点加强偏高风险地区的广播、电视、警报器、宣传车、手机短信等紧急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开设公共安全电视频道,逐步实现各类突

16、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现场实况、灾难救助、应急知识普及教育等信息的全天候实时播放。完善现有气象、水旱、地质灾害、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协作机制,实现对相关自然灾害的综合预警。建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信息评估、预测和综合预警系统。整合各类安全事件的情报信息,建立情报信息汇总研判机制,健全社会安全事件综合预警系统。4、加强关键基础实施的监测监控。建立完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关键基础设施的监测监控和保护系统。加强对县城供水水源的监测监控,提高抗风险能力,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开展效果评价。(二)信息与指挥系统建设规范各级各类信息、指挥系统建设标准。规划建设县级应急平台,向上与市应急平台相连接,向下与全县各部门、各乡镇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的应急平台系统,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