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50051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金融危机下收入分配政策的选择.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 当前文档修改密码: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 朱玲,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邮政编码:,电子信箱:;金成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电子信箱:。本报告出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承担的院重大研究项目“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政策的选择”。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受益于课题组成员先前的成果和当前的讨论,何伟还曾分担本报告的数据处理工作,谨在此一并致谢。朱玲 金成武提要:本报告借助统计分析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的影响,高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

2、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缩小城乡和地区收入差距的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强化社会紧急救助,为农村进城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和创业,对于减少收入不均等程度和增强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关键词:收入不均等 城乡和地区差距 收入再分配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收入分配问题愈发引起各方关注。这一是因为,危机会重创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安全,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并加剧经济下滑。2008年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和埃及等国因食品危机发生骚乱,就是这一现象的典型案例。高度的收入不均等也会诱发社会动荡,从而导致投资减少经济下降。这一点,上世纪60-70年代的伊朗“霍梅尼革

3、命”提供了历史的证明。进一步讲,在收入高度不均等的社会,对财政再分配的压力也会超乎寻常增加,并因而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梅尔、劳赫主编,2004)。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媒体和公众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议论多凭借个体案例和直觉判断,不免会产生距离事实较远的偏误。某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报告,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抽样住户数据,得出的统计结论欠缺代表性。近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通过国家统计局做了四轮全国性的住户家计调查,获得了1988、1995、2002和2006年的基础数据。此间,课题组借助国际合作掌握了前沿数理分析方法,取得了国内外经济学界一致认可的成果。本报告基于对最近两轮抽样调查数据

4、的分析统计,首先展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状况;其次,通过对收入差距的分解,指出对收入不均等程度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依据统计分析结果,说明金融危机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路径,提出在危机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措施。一、 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继续增大近30年来,中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已经广为人知。在影响收入分配格局的诸多因素当中,城乡差距对收入不均等的贡献最为瞩目。这一点,不仅直接表现为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乡村居民,而且反映在如下分析结果上:城乡之别也是解释不同地区和行业的收入差距、以及教育和保健机会不均等的显着因素之一(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主编,2008)。因此,以下将重点展示城乡居民之间的

5、收入差距变动状况。目前,可供本课题组使用的最近年份的样本户原始数据,只有2002年和2006年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的子样本数据集。表1显示,占总人口50%的低收入人群获得的收入,仅占全部收入的18.3%。这与收入最高的5%人口在全部收入中获得的份额(近21.3%)相比,大约还低了3个百分点。而在2002年,50%的低收入人群在全部收入中获得的份额为19.2%;收入最高的5%人口获得的收入份额约为20.4%(未列表)。显然,与2002年的情况相比,2006年的居民收入分布更加不均等了。表2反映的是,最高和最低收入组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以及不同组别的人口构成。2002年,收入序列顶端10%人群的平均

6、收入,约为底部10%人群的18.7倍。2006年,这两个组别之间的平均收入差距约为22.6倍。此间,底部10%人群的平均收入也明显增加。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2002年样本的城乡人口构成相比,2006年城镇人口的比重增加了6个百分点,这是城市化进展的一个标志。在最低收入组、第二和第三组当中,乡村人口都占到90%以上。可见,贫穷和低收入主要还是一种乡村现象。 表1 2006年的居民收入分布顶端高收入人群占样本总人口的比重年平均收入 (元/人)收入份额(%)全国城镇农村全国城镇农村1%52353.6762680.8221187.726.754.995.625%32953.9141776.08127

7、19.6821.2516.5716.8210%26076.7233823.0410191.7533.6226.6926.9525%18083.9524749.947415.0958.2948.8249.0250%12680.6118673.545611.8581.7473.6774.18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住户样本中的子样本。总样本量为18071户、65281人;其中:农村10751户、43776人;城镇 7320户、21505人。如果未作特别说明,此后表格的数据来源相同。表2 十等分组的组内平均收入及城乡人口构成十等分组2002年i2006年组平均收入组内人口比(%)组平均收入组内

8、人口比(%)(低高收入)(元/人年)城镇农村(元/人年)城镇农村最低组812.090.8299.181151.593.3896.62第二组1346.942.8797.132060.484.5095.50第三组1776.364.3295.682790.977.1292.88第四组2248.509.4590.553590.4715.4584.55第五组2802.1019.7780.234575.3327.1172.89第六组3541.0236.0663.945894.8548.1051.90第七组4583.2955.5044.507658.3069.4930.51第八组6105.4177.0222

9、.989997.5682.8117.19第九组8312.3687.7312.2713772.8992.247.76最高组15174.8693.516.4926076.7296.673.33全部4670.9838.7161.297757.3944.6955.31i此数据栏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住户样本中的子样本数据集计算。总样本量为16035户、58601人;其中:农村9200户、37969人;城镇 6835户、20632人。二、 城乡差距是影响全国居民收入不均等程度的关键因素以下,首先采用泰尔指数分解的方法,观察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及其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其次,采用基尼系

10、数分解的方法,确认不同收入组成部分对个人收入总额的差距产生的影响。表3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城乡-地区交叉统计概览全部城镇农村样本人均收入(元/年)东部10586.4015420.735167.52中部5962.4110025.703157.50西部5043.909391.912719.93全国7757.3912676.503783.21样本收入份额(%)东部59.0762.2850.40中部26.3124.7430.55西部14.6212.9919.05总计100.0100.0100.0Gini系数东部0.4420.3540.341中部0.4200.2660.309西部0.4590.342

11、0.304全国0.4680.3500.355表3的统计结果说明,2006年,中西部之间居民人均收入额的差距,低于二者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西部地区的收入不均等程度最高,基尼系数达0.459。对照不同地区内的城乡人均收入水平,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最高,其比值(农村人均收入=1)达3.45:1。东部城乡差距最低,收入比为2.98:1。这表明,在全国范围内,西部地区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最低。表4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城乡分解i2002年组别人口比重人均收入(元)泰尔指数绝对贡献相对贡献(%)城乡之间0.150.1543.0城镇0.397792.600.180.1234.7乡村0.612560.410.230.

12、0822.3全国14585.770.350.35100.02006年城乡之间0.160.1642.2城镇0.4512340.930.210.1541.3乡村0.553796.900.220.0616.5全国17615.000.370.37100.0i考虑到泰尔指数的计算要求,去掉了收入不为正值的户,最终用于计算的2002年城镇样本:6832户,20645人;农村样本:9194户,37947人;最终用于计算的2006年城镇样本7318户,21499人;农村样本:10726户,43687人。因此,表中的人均收入与其它各表可能有所不同。表5 全国个人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2002年组别人口比重人均收入(

13、元)泰尔指数绝对贡献相对贡献(%)地区之间0.030.039.9东部地区0.426018.140.320.1850.7中部地区0.353683.400.270.0821.8西部地区0.233392.370.360.0617.6全国14585.770.350.35100.02006年地区之间0.050.0513.2东部地区0.4310325.290.330.1952.2中部地区0.345951.700.290.0820.6西部地区0.234929.630.360.0514.0全国17615.000.370.37100.0表4和表5的统计数据,是分别从城乡和地区两个维度,对2002年和2006年全

14、国范围内的居民收入差距加以分解的结果。首先,以2002年的计算结果为对照,2006年全国居民收入的泰尔指数值增加了0.02,达到0.37。这说明,在此期间收入差距扩大。其次,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大于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贡献:前者的贡献达42.2%(表4),后者的贡献为13.2%(表5)。可以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更多地表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表6 200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按构成分解占收入总额份额 (%)集中率对基尼系数的贡献 (%)工资及补贴收入75.740.36579.05离退休金18.930.29616.03其它劳动收入1.690.2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