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68996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研修观课报告.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开始导入新课,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并体会到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具体体现在: 一、在学习活动中渗透了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把握住数学思想方法,才能高屋建瓴。在本节课上,老师渗透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等思想方法。这一方法可能让孩子终身受益,比学到的知识更加重要。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思维。李老师的这节课,可以说完全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课的开始,学生汇报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两种不同的列法分类观察,并从中找到

2、规律。学生有了初步感悟,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在验证时。老师肯定了学生的方法,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算,我们还能从其它角度去验证吗?这样把验证的方法提升到乘法意义的层面,为下面乘法分配律的推广做好了铺垫。在验证的基础上,学生尝试用字母或符号表示,最后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举例、验证、总结概括的全过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练习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兴趣。本节课李老师对练习进行了适当的加工改进,体现了层次性、思考性、发展性。多形式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具体解释了乘法分配律从何而

3、来,即它的运算原理,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乘法分配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学生会突然觉得数学这么神奇,于是对数学的兴趣就更加浓厚了。 四、评价给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一句肯定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目光、一个给力的动作,都会让我们的学生感到极大的鼓舞。在王老师的课上,时时可以听到激励的评价。当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夸:“嗯,小手举得真高!”当学生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运算规律时,老师又夸:“老师都忍不住要给他掌声了!”类似这样的评价还有很多。这样积极的评价不仅有即时效应,更有它的长期效应。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量。 当里全神贯注的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在相应的环节缺少必要的兴趣调动

4、。 总之,李老师极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去感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如瑞士教育学家所说的:教育的主要责任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知识,更加发展了思维。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教师们难以把握、难以取舍,但又深知其在数运算中的基础性与重要性,然而教学反馈总是令人发出无奈的感叹,感叹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尤其是脱离具体情境,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有的学生是含糊不清,有的学生干脆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会给出一些非常令人费解的错误答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乘法分配律真

5、算得上是教学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学生大多能感知乘法分配律是什么,但为什么总是难以运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概括?多数学生能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结构特征完成一定的填空、连线,并形成初步的认识,但真正运用时怎么就漏洞百出呢?乘法分配律可拓展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律、加法与除法分配律、减法与除法分配律,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产生数学敏感,在脱离情境进行计算时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2.学之难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果然不尽如人意,没有一个正确率达到80%的。尤其是乘法分配律中常见的不完整结构算式,正确率那就更低了。3.对问题的分析我们通过对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的调查和分析,发

6、现了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些主要原因。教材层面乘法分配律属于数运算规律教学,而数运算规律教学的知识整体本身是非常紧密的。但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他们学习高一级知识而必须掌握基础性知识的思考,教材只在知识整体中选择部分“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但却是学生今后学习分数和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初中知识的基础,所以不得不被选择作为教材编写的必须内容。容易让教师和学生只看见孤立的点状知识,而看不见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整体,导致教师和学生只是为乘法分配律这一“点”而存在。加之教材编排知识的趣味性不强,同步基础练习量又远远不够,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理解、掌握

7、,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所以乘法分配律就成了学生学习的老大难。教师层面忠于教材,缺乏创造。如果说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有先天不足之嫌,那么我们自己缺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则应该说是一种后天不足。对教材的忠实执行与演绎,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既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乘法分配律存在的前提,也不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乘法分配律这一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注意让学生经历规律从发现到形成的全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为教这一知识而存在,学生为学这一知识而存在,导致教学育人价值出现窄化现象。局限于知识点,束缚思维。教师们大多缺乏对知识整体背景的思考,在教学中往往围绕乘法分配律就事论事仅仅凭借几个等式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

8、规律,接着就进行各种形式的巩固练习。已然成为乘法分配律的常见错误。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学生的粗心大意,审题不够仔细,但根本原因可以说是教师局限于教材知识点的教学,导致学生既不注意对乘法分配律存在的前提进行思考和判断,也不注意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才会将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混淆。学生层面心理方面:四年级学生已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由于自尊心作祟,大多会羞于质疑,反而会进行有目的的掩饰。而本就很难理解的乘法分配律,更会成为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因而,回避困难,不懂装懂,问题自然会越积越多。认知方面: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由两种运算组合成混合运算的规律探究上有困难,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四个数,形式变化大是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成立前提的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缺少乘法分配律的支撑,这方面的感性积累与直接经验很少。综上所述,要解决教学中的这些问题,突破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是关键。我们尝试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