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723873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寄扬州韩绰判官同步练习1想一想,诗人在这首诗里是如何营造意境的?2.说说“青山隐隐水迢迢”中两个叠词“隐隐”、“迢迢”的表达作用。3试赏析“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扬州禅智寺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注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杜牧的弟弟患眼病寄居扬州禅智寺。当时,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得知消息,即携眼医石生赴扬州探视。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因假逾百日而离职。(1)此诗着意写禅智寺的什么特点?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这个特点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2)

2、联系全诗,简析首尾两句的表现手法,并简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参考答案1 答案本诗意境的营造,是通过意由境生的方法来实现的,即所谓的“触景生情”。诗人状写的虽然不是眼前之景,但由于他有过一段在扬州风流浪漫的生活经历,所以虽是遥想也如在目前。青山隐隐,绿水如带,这是远景;明月之下,二十四桥,玉人吹箫,这是近景;秋尽江南,风景依旧,箫声悠扬婉转;此时此刻,此景此情,无不使人浮想联翩。诗人本来是探问朋友的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调侃对方,遥想韩绰在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歌妓吹箫。这种调侃中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这也使诗歌平添了更多韵味。2. 答案“隐隐”

3、和“迢迢”这一对叠词,一方面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另一方面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3 答案“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点出寄赠之意,趁此表现出扬州特有的美景佳胜和自己对它的怀念遥想。诗人将回忆之处集中到“二十四桥明月夜”,因为此景最能集中体现扬州风光的繁华独绝、浪漫美丽。二十四桥,是唐代扬州城内桥梁的总称,所谓“二十四桥明月夜”将活动场所集中在小桥明月,更加突出扬州的“江南”水乡的特点。杜牧在牛僧孺幕中的两年中,经常于夜间到十里长街一带过着诗酒流连、风流放纵的生活。当时韩绰想必也常与诗人一起游赏。诗人

4、设问:此时此刻,你在二十四桥中的哪一桥上教歌女们吹箫作乐而流连忘返呢?“何处”表现了想像中地点不确定的特点,且以问语隐隐传出悠然神往的情状。 (1)答案写出禅智寺静寂的特点。角度及分析:以动即“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却使人倍觉孤单冷落;从明暗的变化写静,于浓阴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晖,使人觉得禅智寺冷而不幽,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意外地幽,格外地暗,分外地静。(2)答案首句的“蝉噪”和末句的“歌吹”都是写声写动,目的是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乐衬哀,这种对照和反衬,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