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14621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1-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生字词,把握文章内容,正确领会“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这个主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结合语境体味句子含义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意。教学难点: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领会其蕴含的深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导语: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摄制这样一个公益广告:慢镜头播放。第一个画面:一群孩子郊游归来,快乐地呼喊着“亲爱的爸爸妈妈”,挥舞着衣服、帽子奔向父母,父母们扔下东西,张开手臂,高兴地将孩子抱

2、起,转圈,天地响彻一片欢笑声,笑声久久回荡。第二个画面:一群悲哀无助的孩子恐惧地面对一排黑压压的枪口,发出最后的深情呼喊“亲爱的爸爸妈妈”,而回应他们的却是法西斯灭绝人性的枪声,枪声也久久地回荡、回荡。你们知道这样的广告,要表达什么吗?我的灵感来自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听写:肃穆;荒谬;健忘;朝圣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3、教师补充交流作家和背景情况。作家: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背景:1941年10月21日,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

3、德国纳粹匪徒杀死了7000人,其中有300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每年10月21日都要在这里举行悼念活动,控诉纳粹的暴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主要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心声(主题),请你找出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2、课文正文四个部分记述了纪念活动的哪四个片断,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给各部分加个小标题。(纪念地见闻;看纪念演出;参加座谈会;参观纪念馆。)引导学生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简要分析。人性的呼唤罪恶的枪声历史现实沉重美丽(德)忏悔狡辩(日)3、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

4、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三、精读文章,深入探究。通过朗读,相信你对课文有了一定的感悟,下面让我们再来深入探究几个问题。(一)本文的选材1、齐读课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感受孩子们的可爱与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2、引用迪桑卡诗句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3、朗读课文中最感动你的遗言,说说结尾引用死者遗言的作用?(反衬法西斯强盗的灭绝人性)4、读引文,说说引文的作用。(是全文的纲)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下了三四个的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6、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本文在选材上的妙处。(二)先从

5、文中找出下列语句,再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连用几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2、“他们杀害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你怎样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4、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5、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四、质疑问难:五、拓展延伸:1、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你认为那个日本人的说法正确吗?可如何批驳他?2、关注历史,请你查一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资料;关注时事,请你留意日本军国主义不顾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一再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举动,然后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六、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七、布置作业:根据课堂感悟,把课后练习题二整理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