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9369949 上传时间:2017-08-12 格式:PPT 页数:217 大小:3.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九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2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九文言文阅读,第一讲文言实词、虚词,考点三部曲,考点一,课堂四面清,考情一点明,考点二,一、考点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文言实词的考查,是指考查在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 “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其范围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字和次常用字,主要包括考纲上所举的120个实词,还包括初高中课本及学生尚未接触到的传世名篇中经常出现的实词。,二、命题规律(1)考查以单音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 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考查对象为常见常用词。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 考,考查的都是常用的。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 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

2、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 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 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 会落实对实词的考查。三、考点解读从教材说起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等。,(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而同一个词的几个意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一个是本义,其余是引申义。比如“兵”字,甲骨文中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根据这一结构,可以有多种理解:若侧重“斤”,意思是“械”“武器”;侧重“双手持斤的人”,意思是“士兵”(个

3、体)“军队”(集体);侧重“双手持斤的行为”,意思是“砍”“击杀”“作战”“军事”等等。,解释下面两个一词多义的字:,副词,从小路,动词,夹杂,动词,参与,动词,辞别,动词,谢绝,推辞,动词,告诫,劝告,(二)古今异义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这是词义缩小了。另外,还有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说法改变等方面的区别。,下面是一些古今异义的词,请解释它们的古义。,. .,. .,. .,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奔跑,形容马上赴任,意外的变故,. .,(三)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

4、,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作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下面句子中

5、加点的字都是词类活用的字,请你连线使之对应。,四、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和本字本来没有意义上的联系,但是,在阅读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按该字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那么它可能就是通假字了。,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要,邀,邀请,可忧患的事,悯,闵,生,性,资质、禀赋,受,授,传授,第段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这部分内容多在开头。如果写到事件,多与家庭、学识、性情有关。如本部分中姓名:何灌;字:仲源,籍贯:开封祥符人;科举:武选登第;最初任职:为河

6、东从事。,第段了解主要事迹:在阅读时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官职、事件等。如本部分中地点:边境;人物:辽人、何灌;事件:何灌打败前来汲水的辽人。第段本部分为补叙。时间:后三十年;人物:何灌、萧太师;事件:契丹萧太师佩服何灌“神射”。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夏人;官职:河东将;事件:何灌用箭射退敌人。第段本部分中人物:何灌、徽宗;地点:皇宫;事件:与徽宗讨论国事。,第段本部分是略写其官职升迁情况。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引进使;事件:进言皇帝就地收粮,增加费用。第段本部分人物:何灌;官职:岷州知州、河州知州、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事件:兴修水利、箭法精湛。第段本部分时间:靖康元年正月二日;地点

7、:滑州、京城;官职:步军都虞候;事件:战死京城。,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 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 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 彻:穿透,.,.,.,.,解析:C项,“敛”,整理,结集。答案:C,解析: D项,“次”, 驻扎,引申为“攻打”。答案:D,解析: A项,“从事”,一种官职。答案:A,解析: C项,名词作动词,担心。答案:C,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任河东从事。当时的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你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位子。”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

8、 辽国人经常越过边境来取水,何灌亲自申明划定边界,不许他们前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发兵犯境。何灌面对敌阵向高处山崖射箭,每射必中山石,有的箭头都射到山崖的石头里面去了,辽军吃惊地把他当成是神人,迟疑徘徊着整兵离开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当年这件事,称赞那时的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 随后,何灌任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穿透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引兵退走了。,后来大臣张康国向徽宗推荐何灌,徽宗召见了他,询问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在御榻上指画,把

9、衣服上的花纹比作敌我态势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 后来何灌担任提点河东刑狱,升任西上阁门使、担任威州刺史、掌管沧州。,因为修建城障有功,再升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食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行船,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辆,沿边正值麦子成熟,希望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何灌把这些意见上奏朝廷,朝廷应允了。 过了没多久,何灌又被任命为岷州知州,他引邈川水灌溉闲置的田地上千顷,河湟一带的百姓把它叫做广利渠。何灌后来调到河州,不久又防守岷州,并担任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一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百姓不担心耕地干旱,则百姓就乐于

10、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也就能招够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才半年,就改善良田二万六千顷,招募弓箭手七千四百人,是当时西北几路中最成功的。何灌陪辽国使者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第二次射就没有射中,使者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你。”整理了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任步军都虞候。金兵大举南侵,朝廷把精锐骑兵都交付给梁方平固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打到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的军队亦望风而溃。黄河南岸无一人抵御金兵,金兵于是一直攻打到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他率兵在京城西部边角抵御金兵三天,身

11、受重伤,死于阵前,享年六十二岁。,文言实词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从近几年所考实词看,绝大多数迁移自课本,所以,熟练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实词中,又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文言实词推断6法,1代入推断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2通假推断法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1)

12、完全同音。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中 “惠”通“慧”;苏武传“畔主背亲”中“畔” 通“叛”。(2)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 地”中“亡”通“无”。(3)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赤壁之战“将军禽操,宜在今日”中“禽”通“擒”。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我们弄清了通假的来龙去脉,便可以坦然地接受字音推断法了,即从音的假借上去探求,以声求义。,.,.,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

13、碍。如2011年浙江卷“时以(张文瓘)执法平恕方戴胄(人名)”一句中“方”按照正常词义去解释显然行不通,这时就要考虑是否通假。本句中“方”通“仿”意为“相仿、相同”。,.,3语法推断法 判断该实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其意义。如2009年高考重庆卷“规小得而大失者也”中的“规”,由“规小得”和“大失”的转折结构可知,“规小得”为动宾结构,从而推断“规”为动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而确定为“谋求”之义。 另外,语法推断法还有助于理解词类活用现象,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 为动词了。如2010年安徽卷中的

14、“后有以良家子镇 武川者,遂家焉”一句,其中的“家”即名词用作 动词:安家。(2)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3)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 活用为名词了。,.,4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中“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一句,“穷、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为“救济”之义,显然,选项中解释为“振作”是错误的。,.,5语境推断法 一个词一般有多个义项,然而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它的

15、义项只有一个,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实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绝我之暴也”一句,如脱离语境将“暴”译为“暴躁”也可讲得通,如“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中的“暴”就是这个意思。,.,.,但我们结合上文“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这一语境可以知道,越石父因为晏子没有以礼待己,怒而请绝,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问的。再联系我们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见词义,可知此处“暴”为“突然”之义,整句话的意思是:“您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绝交呢?”,6联想推断法(1)课内知识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大多在课文中出现过,可联系课文对应文句相应迁移

16、。如2010年江西卷中“继迁兵相随属”一句,要想判断“属”的含义,应该马上准确联系屈原列传中的一句“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意为“连接”。,.,.,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虽然“形”在课外,但根基仍在课内。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其意义在教材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用好教材这块宝,善于由高考文言语段中的实词联想到教材中意义相对应的实词,通过比照,辨其异同,然后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词,可以联想双音词来推断。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中“愿稽旧制,选精锐为亲兵”中的“稽”可以联想“稽查”一词,解释为“查考”;“以杜金人窥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联想“杜绝”一词,解释为“制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