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674571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设计】《论睁了眼看》(北师大)(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睁了眼看皖智中学 瞿静静 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是鲁迅杂文集坟中的一篇。他无情地批判了“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告诫人们要有正视现实的勇气,从“瞒和骗”中走出来,建设中国真正的新文艺。在写作特色上,本文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议论的形象化、议论的理趣化和议论的抒情化。学习本课时,应在其朴素简洁、幽默诙谐的语言中体会其深沉冷峻的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通过研读作品,能了解并深刻认识到“瞒和骗”这一国名劣根性的历史根源和实质,并能结合作品和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2、使学生通过研读和探讨,能理解“睁了眼看”的深刻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探究,联系已学过的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

2、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体会【教学重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教学难点】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提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2、“文艺是国名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名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旧知导入:在我国文学界,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是我

3、们的“名族魂”。他曾经带我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过故乡,见到过阿长与山海经,结识过孔乙己。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鲁迅的笔触,领会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二、扫清障碍:1、主要作品。(1)小说创作。1918年5月15日,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在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2)杂文创作。最充分体现鲁迅先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

4、,“杂文”“是匕首、是投枪”,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它不但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业绩,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2、写作背景论睁了眼看作于192.5年7月22日,初刊于是年8月30日出版的语丝周刊第38期,后收入杂文家坟。鲁迅撰写这篇杂文的直接原因是看了“虚生先生所做的时事短评”。“虚生”即徐炳昶,时为北大教授兼女师大讲师、进步期刊猛进主编。他在

5、该刊第19期发表我们应该有正眼看各方面的勇气一文,又一次引发了鲁迅长久萦怀的关于“国名性”问题的思考,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反对“瞒和骗”的思想与文艺、堪称鲁迅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总纲的文章。三、观点之辨:1、文中一共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先写为文的缘起,即看虚生先生的时事短评有感而作。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文中的第3自然段。下文一转:“(第3自然段)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接下来三段就从批判国民性入手(在此可以解释一下“国民性的含义:国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国民素质,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质,或者说国民性与民众的思想道德素

6、质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及相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性格特质、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乃至于心理、风俗习惯等等。”),深刻地揭示了“瞒和骗”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孔孟之道长久的精神统治,讽刺中国文人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的文艺思想,点题且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611自然段)首先,从男女婚嫁的视角批评“大团圆思想”,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作家“闭上眼睛”对中国婚姻的缺陷所作的补救。其次,从红楼梦或续或改的结局处理方式上说明这种流弊对小说的影响。再次,以宣扬“善有善报”的元杂剧为例,对“大团圆”思想的延伸进行批判.。最后,指出关

7、羽、岳飞的被杀,因有“彰明的史实,瞒不下”,便“别设骗局”,也仍是“大团圆”结局流毒的表现。在鲁迅看来,这些都是瞒和骗的文学,正因这一文学思想的流毒和影响之深,这才将一切社会人生的不足之处通通加以掩盖,这无疑是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妨碍。于是鲁迅以十分沉重的笔调写下了一段含义极为深刻地话(请同学们一起读第11自然段):“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成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不足忧悲似的。”这一部分分析“瞒和骗”思想的影响和危害,给人以警策。第3部 分:(1214自然段)这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精髓所在。 (读12自然段)鲁迅开出了根治“瞒和骗”痼疾的药方,那就是“我们的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

8、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这也正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最后一段简短有力,进一步表达了鲁迅对于建设新文艺的热切希望。2、中心论点:中国文艺即为“瞒和骗”。四、文内之辨:1、鲁迅是如何深刻地揭示“瞒和骗”的文学传统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的?鲁迅对“瞒和骗”的文学传统的抨击时从国民性入手的。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正视社会、人生?此种性格弱点是怎么造成的?他认为这首先是“孔孟之道”长久精神统治的结果。中国是一个有漫长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一代一代的“圣君”“贤相”都把封建礼教作为制驭民众的手段,“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早已成为国人共同的心理机制。这也就是胡风先生所说的“精神奴役的创

9、伤”。这种“精神奴役的创伤”一到旦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自然就要反映到文艺上来。鲁迅把“瞒和骗”的文艺与“瞒和骗”的国民性结合起来考察,十分精辟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辩证运动规律,说明“瞒和骗”的文艺源于“瞒和骗”的国民性,反过来又推动“瞒和骗”的国民性进一步扩张,以致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瞒和骗”的国民性与“瞒和骗”的文艺都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下的必然产物。2、“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鲁迅从“瞒和骗”的文艺同“瞒和骗”的国民性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中,概括、提炼出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论断。这个论断虽然是在谈到“瞒和骗”

10、这种消极现象时做出的,但我们的理解须着眼于它普遍的积极意义,即它所揭示的文艺同国民精神的辩证关系、文艺的特殊功用等。首先是国民精神决定文艺的风貌,文艺反映国民精神,或者至少打上国民精神的烙印。例如中国古代所谓的“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现代的“五四”文学、抗战文艺等,可以说无不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相联系,无不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国民精神所灌溉。事实上,正是这种联系和灌溉,才使得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引起受众普遍的精神上的共鸣。其次是文艺对于国民精神的积极影响和反作用。“满和骗”的文艺可以“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健康向上的文艺自然也可以使国民精神获得升华和提高。鲁迅始终认

11、为文艺能够移人性情、影响人的精神、具有启蒙作用,这的确是非常正确的。特别是他提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一命题,更是一语点明了文艺特殊的社会功用,对于我们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文艺作品的这种客观效果,人们不能不提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鲁迅的“灯火”论证是要启示作家以健康向上的思想塑造国民灵魂,培育国民精神,引导我们民族以健全的人格卓立于世。五、艺术之辨: 本文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特征:(一)论旨明确,见解深刻;(二)善用比喻,多有暗示;(三)句式参差而富于变化;(四)语言犀利,口语和文言并用,庄谐并出,准确朴实;(五)描摹世态人心,无不淋漓尽致,穷形极相。六、现实之辨: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和穿透力探究:“瞒和骗”的思想除了提现在文艺作品中,是否还潜藏在了我们日常的思维意识中了呢?请举出现实生活中我们耳闻目见的事例来说明。七、布置作业: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祝福中祥林嫂的命运,不少于400字。 教学反思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