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痛证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3667480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痛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痛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痛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痛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针灸治疗痛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痛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痛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灸治疗痛证及针刺 镇痛的作用机理 王泽涛 教授 (湖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 长沙410007),主题词:痛证/针灸疗法;选穴、配方、镇痛机理 针灸镇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灸治疗痛证,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诊断及辨证施治。,一、祖国医学对痛证的认识,内经关于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均有详细的论述。如素问举痛论篇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明确指出引起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寒邪,因寒主收引、凝滞,可使血脉缩卷绌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气机阻滞而发生疼痛。中医认为,各种疼痛的病机虽

2、然是复杂的,但总不外乎寒、热、虚、实四者。 此外还应观察痛的性质及其不同兼证,如猝痛自止,痛甚不休,按之痛止,按之无益,痛不可按,相引而痛,和伴见的积聚、呕吐、腹满、便秘等。诊断痛证则应分辨脏腑、经络部位,来进行鉴别。,中医对痛证的发生,有一个总的概念,即“不通则痛”。不通的意思是障碍,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瘀结等病变,因而形成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这种因素包括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一般属于寒和热两类,因为寒则收引拘急,热则红肿,最易引起疼痛。在这两者之中,以寒痛比较多见,当其影响气血的时候,又以气分为早见。为此,诊断痛证应首先辨别寒热、虚寒、气血。比如:得温减轻为寒,反剧为热;

3、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但是寒邪久郁,可以转化为热,疼痛持续不止,能影响精神、饮食、睡眠而体力逐渐虚弱,因而又有暴痛多寒,久痛多热,暴痛属实,久痛属虚等等说法。,二、疼痛的辨证,诊断痛证,主要是分辨痛的性质,一般分为刺痛、切痛、掣痛、胀痛、隐痛、绵绵作痛和时痛时止等。刺痛多属瘀血,切痛多属实热,掣痛多属风寒,胀痛多属气郁、积滞,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属虚寒,时痛时止多属气分和虫积。又痛处有灼热感的多为热证和湿热,有寒凉感的多为寒痰凝聚。同时也必须结合兼证,如头痛的昏沉和眩晕,胃脘痛或腹痛呕吐,泄泻和便秘。在严重情况下,还应注意面色苍白、手足青冷、心悸、汗出、气怯音微、不能出声等症。痛

4、证是一个自觉症状,只有结合四诊,全面考虑,才能作出确诊。,三、针灸治疗痛证的方法,针灸治疗痛证有较好的疗效,对不同的痛证要采用不同的经穴与配方,施以不同的针灸方法。一般针刺补法和艾灸有扶正的作用;针刺泻法和放血有祛邪的作用。,(一)针灸施治的原则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说明针灸具有通经脉,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因经脉壅滞,气血不通的痛证。又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指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热证用速刺法,寒证用留针法,阳虚内陷用灸法

5、,瘀血证用泻血法。正确运用补虚泻实的原则,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治疗作用。,(二)针灸治疗痛证常用选穴方法 1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常用的取穴方法,但在治疗痛证时,以下4种选穴方法为佳。 (1)原络穴:取病痛所属经络的原穴、络穴治疗。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止之处,对治疗脏腑的病痛有较好的疗效。如胸痛伴心中烦乱,取心包经原穴大陵;胆绞痛取胆经原穴丘墟配阳陵泉。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不仅能治疗本经病痛,也能治疗其相表里之经的病痛,如脾经的络穴公孙,不仅主治脾病,也能治疗胃痛;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咳喘,又能治齿痛、头项痛等疾患。,(2)郄穴:郄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痛证。如颈项痛取

6、外丘,胃脘疼痛取梁丘。依此类推。 (3)下合穴:下合穴是指六腑合于下肢三阳经的6个腧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合治内腑”,概括了下合穴的主治功能,在临床上,对于六腑病痛均可选用各自相应的下合穴治疗,如胃痛取足三里,胆痛取阳陵泉。 (4)反应点:在病痛所属经络的路径上,寻找压痛点针刺。如侧头痛胁肋痛,在三焦经或胆经找反应点;腰痛可在膀胱经或肾经找反应点刺之。临证时可任意选配。,2辨证取穴 根据疼痛的病因、病性等来选穴配方,此法多从治本着手,疗效较可靠。 刺痛:多因瘀血。可刺膈俞、合谷、三阴交、血海等穴。 切痛:多因实热。宜针大椎、曲池、足三里。 掣痛:多因风寒。宜刺灸风市、风门、风池。 胀痛:多

7、因气滞、积滞。针气海、膻中。 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因虚寒。刺灸中脘、关元、脾俞。 外伤:筋伤,阳陵泉;骨伤,大杼。,3对症取穴 是针对个别症状的治疗措施,一般属于治本的范畴。例如头项痛取列缺,胸胁痛取阳陵泉,腹痛取足三里,腰痛取委中等。个别症状的解除,可以为治本创造有利条件。 痛点选穴(阿是穴)亦属于对症选穴法。此法从内经中“以痛为腧”和“在分肉间痛而刺之”等刺法演变而来。针灸聚英肘后歌说:“打仆损伤破伤风,先于痛处下针攻”。这些都是提倡应用压痛点治疗痛证的先例。临床上应用压痛点治疗击仆、扭伤、痹证等疼痛,在病灶部位针灸,均有较好的效果。,四、常见痛证针灸治疗选穴配方举例,笔者在多年临床治疗中一

8、些体会,归纳整理如下:,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其作用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1965年,北京医学院韩济生等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针刺有可能使体内产生镇痛物质,这种物质的生成、积聚和破坏,决定了针刺镇痛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他们根据针刺合谷可使人体皮肤痛阈逐渐升高,停针后则呈指数曲线恢复的实验结果,开拓性地提出这一设想。1972年韩教授独辟蹊径,成功地进行了脑室交叉灌注实验,即从1只进行针刺处理的家兔脑室中抽出脑脊液,注入另1只家兔的脑室,结果发现后者的痛阈明显升高。这就无可辨驳地证实,被针刺的家兔脑脊液中必然含有天然镇痛剂,而针刺显然是促使神经细胞释放这些物质的触发因素。这一实验的成功,把针刺

9、镇痛的原理置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五、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根据大量资料,目前已能勾画出针刺镇痛机制的一幅蓝图:即针刺可使中枢神经系统释放很多神经介质,有的加强镇痛,有的起对抗作用,它们在脊髓、丘脑等不同水平影响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感受,针刺效果的优劣,就是这两类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针刺镇痛有关的中枢介质主要有两类:阿片肽、5-羟色胺、脊髓中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均属有助于针刺镇痛的物质;抗阿片物质(主要是八肽囊收缩素)、脑内肾上素等。针刺镇痛的最终效果,决定于这两类因素的总和。,动物实验证明,针刺引起明显镇痛作用时,脑内某些区域5-羟色胺代谢加强,合成和释放增多,使针刺镇痛作用加强,说明5-羟色胺是实现针刺镇痛的重要环节。 总之,通过针刺,引起体内致痛与抗痛两方面物质的变化,在神经、体液、经络、心理多种因素参与下,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发生一个整体性复杂的动态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