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524718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位置》. -.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制位置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要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

2、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教学重点:1知道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2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3.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教学策略: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学习过程。“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首先要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的感性

3、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并依据生活经验习得。同时,在“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经历表示物体位置的过程,在对比中体会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与有效。2适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感悟数对与位置的一一对应思想。在本单元中,教材除了从数的角度刻画平面上的位置,还特意安排了一些素材,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同时,结合在方格纸上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让学生了解数对与方格纸上的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单元各课主要学习内容:位置例1例2课时分配:课序课题课时1位置2课时总 课 时2课时课题位置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主备单位主备教师负责领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知道在生活情景中

4、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知道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核心问题怎样用数对来确定物体位置?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留汇报3课前预留习题:(课前练习,课上展示)1、 请同学们用前、后、左、右确定自己的位置。用东、

5、南、西、北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学生班内展示课前练习,自行组织汇报,其他同学完善、纠正、评价。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和方法的铺垫。问题出示31、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主题图)2、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思考3个问题:什么是列,什么是行?找到张亮的位置。分别找到图片上出示姓名的小朋友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来。3、 完成书上例题(打开书19页,完成(1)(2))学生了解例题,交流获得的信息。学生阅读提示独立思考整理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自主探究81、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2、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9页

6、的例1,根据理解说出解题思路。3、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4、 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学生自主探究,找出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比讲授的记忆更强。交流完善91、 组织学生汇报 说出行与列的概念。 找出张亮的位置。2、 强调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3、 通过找到张亮及其他同学的位置认识数对。4、 介绍数对的写法。(如第3列第2行,先写个3,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2,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像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读作:三二。前面的3表示第3列,后面的2表示第2行.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5、 强调数对中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

7、个数表示行。6、 学生用笔把其他5名同学的位置写下来。学生汇报解答。其他学生纠正。同桌交流班内汇报找5名同学板演同桌互相说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交流研讨利于学生解决较困难的问题。通过板演和书写,加强对数对的认识。点拨深入5下面老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1、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2、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4、数对与物体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5、教材19页“做一做”。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学习和练习,学生真正掌握解决位置问题的方法拓展反思21、学生进行归纳总

8、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说。2、教师归纳重点。学生总结交流回顾整理,有利于学生反思提升基础训练51、教材21页“练习五”1、2题。2、教材22页“练习五”4题独立完成班内核对延展提升51、教材21页“练习五”3题。同桌合作研讨,总结规律并交流明确数对与物体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板书设计位置(一) 列 行 数对第3列第2行 (3,2)第4列第3行 (4,3)第5列第5行 (5,5)反思升华课题位置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主备单位主备教师负责领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情感、态度与价

9、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教学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教学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核心问题如何根据示意图找物体的具体位置?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讲授法。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预留汇报3课前预留习题:(课前练习,课上展示)1、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2、找同学说一说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想一想自己在班级的位置怎么用数对表示。学生班内展示课前练习,自行组织汇报,其他同学完善、纠正、评价。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问题出示3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这是动物

10、园的地图,动物园内的大象馆、猴山、海洋馆等不规则地分布着,说说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出示动物园的示意图)2、观察起点的位置。方格纸的0表示什么?3、用数对表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表示第几列,第几行?你是怎么看的?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学生了解例题,交流获得的信息。学生阅读提示独立思考整理学习思路。学生找到答案,发现特点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探究方向。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对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理解自主探究81、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根据理解说出解题思路。2、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3、教师巡导,参与到学生学习中去。学生自主探究

11、,找出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放手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交流完善91.组织学生汇报 说出动物园大门的位置。 找到起点“0”。 用数对说出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2、强调“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3、用数对表示各场馆的位置。4、使学生明确确定一个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5、找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大象馆和海洋馆的位置图。学生汇报解答。其他学生纠正。同桌交流班内汇报找2名同学板演梳理思路,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板演和书写,加强对数对的认识。点拨深入5下面老师强调几点注意事项:1、“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2、确定一个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据。3、教材20页“做一做”。学生理解记忆并通过练习检测学习效果。学生真正掌握解决位置问题的方法拓展反思21、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到知识和方法与同桌互相说一说。2、教师归纳重点。3、教材22页“练习五”5题。学生总结交流回顾整理,有利于学生反思提升,帮助学困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基础训练5教材23页“练习五”7.8题独立完成班内核对延展提升5教材22页“练习五”6题。同桌合作研讨,总结规律并交流进一步明确数对与物体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板书设计位置(二)数对可以表示平面上的物体位置 可以根据给出的数对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反思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