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493521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6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编号:SSEG安全系统工程(Safety System Engineering)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应用的发展趋势。二、适用专业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专业。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安全学原理。 四、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一) 掌握安全检查表编制、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影响和危险度分析、事件树分析、事故数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二)

2、掌握系统安全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三) 掌握系统安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四) 了解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及应用的发展趋势。五、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一) 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1绪论系统、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安全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现状及发展趋势。2. 系统安全分析安全检查表分析、预先危险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影响和危险度分析、事件树分析、事故树分析、系统可靠性分析、因果分析。3系统安全预测系统安全预测的基本原理;经验推断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计量模型预测法。 4. 系统安全评价系统安全评价的基本原理;指数评价、综合评价等方法。5、系统危险控制技术危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安全决策、

3、固有危险控制技术、灾难性事故的应急响应。6、计算机技术在安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系统安全分析计算机软件的算法原理及演示。(二)研讨的教学内容 (1)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运用。(2)现行安全评价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3)计算机在安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六、学时分配表内 容讲课讨论课实验电教小计(一) 绪论42(二) 系统安全分析12220(三) 系统安全预测810(四) 系统安全评价8210(五) 系统危险控制64(六) 计算机在安全系统工程中应用422合 计42648七、主要参考书1. 林柏泉,张景林. 安全系统工程.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2张景林,林

4、柏泉. 安全学原理.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3Standard Practice for System Safety (MIL STD 882E).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 2005八、评价方法考试+作业。九、说明(一) 安全系统工程的先修课程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安全学原理。(二) 本大纲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大纲制定者:林柏泉 教授大纲审定者:刘贞堂 教授大纲批准者:李增华 教授 2012年12月课程编号:CMBS燃烧学(Combustion)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安全工程与消防工程专业主干

5、课。通过燃烧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燃烧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燃烧发生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以及燃烧设计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可燃系统的着火方式以及着火、灭火发生的机理与条件,掌握气、液、固三种不同相态可燃物的燃烧及火焰传播特性,掌握气、液、固可燃系统爆燃(轰)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及防治方法,了解固体可燃物阻燃的基本原理及室内火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二、适用专业安全工程、消防工程专业。三、先修课程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四、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燃烧学科的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2、掌握燃烧发生所涉及的物理化学基础理论以及燃烧设计关键

6、参数的计算方法;3、掌握可燃系统的着火方式以及着火、灭火发生的机理与条件;4、掌握气、液、固三种不同相态可燃物的燃烧及火焰传播特性;5、掌握气、液、固可燃系统热动力灾害发生的机理及防治方法;6、了解固体可燃物阻燃的基本原理及室内火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五、课程的教学内容1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燃烧学科发展的历史及其最新进展,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二章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反应的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及燃烧反应关键参数的计算。第三章 燃烧的物理基础燃烧过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学基本方程(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及物质传递)。第四章 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可燃物的热自燃理论、点燃理论,链式

7、反应理论,开口系统的着火与灭火分析。第五章 可燃气体的燃烧预混气体火焰的传播理论、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简化计算,可燃气体爆炸极限的确定方法,爆轰的发生机理,爆炸灾害预防。第六章 可燃液体的燃烧可燃液体的蒸发,闪燃与爆炸温度极限,液体的着火与稳定燃烧,原油及重油燃烧时的沸溢和喷溅。第七章 可燃固体的燃烧可燃固体着火燃烧理论,典型可燃固体燃烧特性,固体阴燃、粉尘爆炸,固体材料的阻燃的基本理论。第八章 室内火灾概述室内火灾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2研讨的教学内容研讨内容(一):常见的防灭火技术措施及其所涉及的燃烧学理论基础?研讨内容(二):气、液、固的燃烧理论对其安全存放与灾害预防有何指导意义?3. 实验

8、的教学内容4. 实习的内容5上机的教学内容6自主学习的教学内容自学内容(一):燃烧学的研究进展及研究前沿;自学内容(二):固体阻燃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7其它的教学内容六、学时分配表内 容讲授研讨实验实习上机自主学习其它小计(一) 绪论22(二) 燃烧的化学基础44(三) 燃烧的物理基础44(四) 着火与灭火基本理论1010研讨内容(一)22(五) 可燃气体的燃烧88(六) 可燃液体的燃烧66(七) 可燃固体的燃烧88研讨内容(一)22(八) 室内火灾概述22合 计44448七、主要参考书1、张奇, 白春华, 梁慧敏编著. 燃烧与爆炸基础.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2、崔克清主编. 安

9、全工程燃烧爆炸理论与技术. 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3、付维彪著. 燃烧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八、考核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及其所占比例)采用笔试及作业综合评定成绩,其中笔试成绩占85%,作业成绩占15%。九、说明(包括: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对自学内容的指导意见、其他专业运用此大纲的意见等)学习本课程时,应提前配套选修完安全基础课程。制定者:李庆钊审定者:刘贞堂批准者:李增华课程编号:MVET矿井通风(Mine Ventilation)课程教学大纲 40学时 2.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为安全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基

10、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本课程专业英语的熟练运用能力。二、适用专业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三、先修课程大学英语、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采矿学(采矿通论)四、课程的基本要求该课程要在煤矿现场经过认识实习后开课。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有从事矿井通风的科研、设计和管理的能力。五、课程的教学内容1课堂讲授的教学内容第一章 矿井空气 (Chapter 1 Mine air)第二章 矿井空气动力学(Chapter 2 Energy and behavior of mine air)第三章

11、井巷通风阻力 (Chapter 3 Mine ventilation losses)第四章 通风动力 (Chapter 4 Ventilation dynamics)第五章 局部通风 (Chapter 5 Auxiliary ventilation)第六章 通风网络风流分配规律(Chapter 6 ventilation network analysis)第七章 采区通风(Chapter 7 Mining district ventilation)第八章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Chapter 7 Design of mine ventilation system)2研讨的教学内容矿井通风设备发展、

12、局部通风参数系统与灾害防控、风网参数计算实例分析、采区通风设计、矿井通风系统的设计案例。六、学时分配表内 容讲授研讨实验实习上机自主学习其它小计第一章3第二章3第三章4第四章42第五章42第六章62第七章22第八章42合 计3010七、主要参考书1Wang Deming. Mine Ventilation and Safet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Press,2007.2王德明. 矿井通风与安全.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3陈开岩.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理论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4李学诚,王省身. 中国煤矿通风安全

13、工程图集.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八、考核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及其所占比例)平时成绩(研讨、作业、出勤等):30;考试成绩:70。九、说明(包括: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对自学内容的指导意见、其他专业运用此大纲的意见等。)1、本课程讲授前,要求学生已参加煤矿实习。2、本课程讲授时,最好与矿井通风的相关实验同步。制定者:周福宝审定者:刘贞堂批准者:李增华课程编号:SMAC安全监测监控(Safety monitoring)课程教学大纲48学时 3学分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本课程是安全工程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是:培养具有监测监控基础理论知识,通晓煤矿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的基本原理;掌握煤矿生产中各种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的结构、原理、使用及维护,能独立进行安全监测监控设备的选型设计、现场配置设计;并对煤矿综合信息化技术具有初步了解的应用型本科安全技术人才。二、适用专业安全工程、矿山通风与安全等专业。三、先修课程本课程内容广泛,且综合性强,适宜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下半学期或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采煤概论或采矿学、矿井通风、煤矿火灾防治、矿井瓦斯防治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