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制度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86755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制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制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制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制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制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制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制度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讲义商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内外服制度。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分封制目的:对西周境内“王”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控制,以巩固统治。内容: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屏周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扩大西周统治区

2、域,促进对边远地区的开发;国家政权机构趋向严密,维持了西周政权的长期稳定。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2、宗法制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特点: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和规定等级秩序;将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是“家”与“国”的统一。影响:对当时而言,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与世袭制、分封制一起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后世而言,形成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式有

3、较大影响,但也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森严,家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任人唯亲,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3、礼乐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礼乐制度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夏商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家国一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体现了族权与政权相结合,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的有机统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3、带有浓厚的原始部族色彩,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4、各诸侯国拥有较大的权力,最高执政集团

4、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扩展:“国”、“野”的区别;姓氏来源于宗法分封制;亲戚观念,贵族政治考点:宗法制、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实行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皇帝总揽一切大权。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统治。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秦朝统一的条件:人民遭受长期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通过商鞅变法,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秦统一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5、有利于疆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确定了此后延续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秦中央集权制的确立1、皇帝制度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各项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权分割、位高权重、内外兼管、不得世袭,最终使军政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特点一是以皇权为中心,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皇权不致旁落;二是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步形

6、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是官僚制度取代贵族制度的典型代表。4、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与影响(1)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2)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疆域的初步奠定、统一国家的巩固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4)消极方面,封建专

7、制统治强化。扩展:统一文字的贡献考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链接考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历朝皇帝通过变更中央官制,使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在选官、用官方面的制度创新。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2、唐中期后,中央集权的削弱为巩固边疆,在地方设置节度使。3、宋朝: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8、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的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归中央掌控。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4、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管理。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收到中央的节制。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中外朝制汉武帝建立新的决策机构“中朝(内

9、朝)”,由皇帝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的“外朝”,九卿有事上报中朝,丞相无权过问。“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了三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机构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组成,尚书省下设六部。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诏令,处理日常事务。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之间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有利于集思广益,确保决策的科

10、学性。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严密完备的体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宋朝的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二府三司的一二把手合称“宰执”,共同构成决策核心。4、元朝:中书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选官、用官制度1、汉朝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隋唐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大大

11、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都不超过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还是最高掌权者诱导、控制读书人的手段,于1905年被正式废除。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中央制度的发展特点:1、相权不断削弱,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不断加强。2、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汉朝又创立了内外服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得以完善,对后世影响深远。北宋以中书门下为最高权力机关,以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并增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同时又设立宣政院,作为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的中央机构。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1、

12、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到行省制度,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扩展:制约君主专制的力量来自文官政治。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点:中央官制、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古代选官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成为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3、宰相制度的废除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影响:1、积极方面,使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消极方面,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的个人素质,加强了君主独裁专制。内阁明太祖时期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协助处理繁多政务。明成祖时期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正式形成。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获得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地位:明朝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其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14、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军机处康熙时期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为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特点:简、速、密影响: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全面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两层含义。君主专制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强化措施: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加强和完善监察机制;加强思想控制。特点:1、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决策与执行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权力高度集中。2、两对基本矛盾贯穿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过程中: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丞相被废除。二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扩展:明清君主专制加强,清代官员与民众普遍奴仆化考点:内阁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