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347130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7.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文言文练习题 (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复习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B “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C下阕转入抒怀, “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 ,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2、根据提示填空: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游山西村的颔联: , 。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

2、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山坡羊潼关怀古中高度概括了历代人民共同遭遇的句子是:“ ; !”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千古名句是:“ ? 。请写出己亥杂诗中表达作者理想和抱负的两句诗 记承天寺夜游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念无与为乐者( ) (2)水中藻荇交横(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 分)(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寻张怀民”一句中将“寻”改为“访”好不好?为什么?(2 分)答 :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的?(3 分)答:6、用课文原句填空。 (分)(1) ,衣冠简朴古风存。(2)

3、 ,松间沙路净无泥。 。(3)伤心秦汉经行处, (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诗人屋破雨漏的诗句是 , 。(5) 过故人庄这首律诗中写老朋友邀请去做客的一句是 ,。(6) 过零丁洋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诗句是 , 。(7) 己亥杂诗中写出诗人辞官还乡的矛盾复杂、极度痛苦的心情的诗句是 ,_。7、解释加横线的词(1)西行百二十步 (2)水尤清冽 (3)蒙络摇缀(4)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 (6)日光下澈(7)佁然不动 (8)俶而远逝 (9)斗折蛇行(10)犬牙差互 (11)四面竹树环合 (12)悄怆幽邃8、翻译文言句(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日光下澈,影

4、布石上,佁然不动。(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9、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_ 。(2) “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 _。 (3)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 ;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 。 10、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观鱼时和游览到最后所描写的景物可看出作者的心情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可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理解分析) 1、解释加横线的词(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 (3)遂至承天寺(4)相与步于中庭 (5)积水空明 (6)藻荇交横(7)盖竹柏影也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文言句

5、(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

6、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 “藻、荇” 、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6、 、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解释加横线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5)苦其心志 (6) 劳其筋骨(7)饿其体肤 (8)空乏其身 (9)行拂乱其所为 (10)所以动心忍性 (11)曾益其所不能 (12)人恒过(13)然后能改 (14)衡于虑 (15)征于色(16)入则无法家拂士 (17)出则无敌国外患

7、 (18)而后作2、翻译文言句(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 。 孟子是孟子自己编著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8、C、 “孙叔敖举于海” ,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D、 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的音。5、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6、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 (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7、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8、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

9、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9、用文中句子填空。孟子认为对“是人”磨炼的目的是:“ , 。 ” 动心忍性 , 曾益其所不能 课文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炼的益处是:“ , , 。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论证方法有: 11、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 。曹刿论战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齐师伐我 (2)曹刿请见 (3) 肉食者谋之 (4)又何间焉 (5)肉食者鄙 (6) 乃入见 (7) 衣食所安 (8) 弗敢专也 (9)牺牲玉帛 (10)弗敢加也 (11) 必以信 (12)小信未孚(13)神弗福也 (14)小大之狱(15)虽不能察 (16)必

10、以情(17)忠之属也 (18)可以一战(19) 公将鼓之 (20)齐师败绩。(21)公将驰之 (22) 遂逐齐师 (23) 既克,公问其故(24)一鼓作气(25)再而衰 ( 26)三而竭 (27)彼竭我盈 (28)故克之 (29)夫大国,难测也 (30) 望其旗靡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何以战?(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夫战,勇气也。(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看到他们的车印混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9)衣食所安

11、,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3、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 ,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说:“可以一战” 。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6、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 30 字)7、本文主要使用了_的表达方式,通过_描写和_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8、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_,发生的时间是_,地点在_。9、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10、有人说, “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