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467593 上传时间:2019-07-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年成都政府工作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年成都市人民政府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工作回顾2008年,是成都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和快速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扎实推进成都试验区和“两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圆满完成了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354.6亿元,增长19.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12.9亿元,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9亿元,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增长14.9%。顽强拼搏,抗震救灾取得重大胜利“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按照“三年全面恢复、五年全面提升”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扎实推进灾后损毁房屋、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生产设施、城镇体系、生态环境六大重建工程

3、,加快进度,确保质量,又好又快地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一是争分夺秒抢救被困群众。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迅速调集全市1400名消防官兵、1.7万名公安干警、1.3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和数千名机关干部,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在全省率先实现抢险救援到村,5456名群众从废墟中被救生还,13余万受困群众和1.3万境内外游客被解救转移。紧急派出800余支急救医疗队奔赴灾区实施现场救治,8.4万受伤人员及时得到免费救治。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11.4 万人次,地震当日1000余台出租车自发赶赴灾区转运伤员,冒雨无偿献血市民超过5000人。二是千方百计安置受灾群众。迅速组织市内对口援建,紧急调运粮食、饮用水、药品、衣被

4、、帐篷等生活急需物资,设置临时救助点和集中安置点1844个,保证了本市和外地200余万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居处。举全市之力 “决战八一”,为94.7万受灾群众集中建设活动板房、修复受损住房,积极为集中安置区和分散安置的受灾群众提供周到细致的生活服务,在全省率先完成过渡安置任务。实施就业社保特殊政策,帮助34.8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积极开展捐衣赠被送温暖等活动,确保了受灾群众安全过冬。三是集中力量做好基础保障。紧急调集1000余台大型工程机械,以最快速度打通灾区救援通道,以最短时间恢复灾区通信和水电气供应。全面开展城乡住房和公共设施安全排查,紧急排险水库67座、堰塞湖22处、地质灾

5、害112处。严格疫情监测和卫生监管,组织26.3万人次深入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实现了大灾之后无疫情。强化救灾资金和物资筹集、接收、调配和监管,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救灾救援需求。全力保障生命通道畅通,及时转运救援物资,充分发挥了全省抗震救灾基地、通道和窗口作用。四是全力以赴维护社会稳定。迅速调集公安干警和武警官兵,强化要害部门和重点部位安全保卫,确保主城区和灾区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作用,及时向公众通报灾情和抗震救灾情况,多渠道普及防震知识,深入报道英雄事迹,为抗震救灾提供精神动力。组织群众工作组深入灾区,协助做好宣传解释和精神抚慰等工作,有效化解不稳定因素。严格市场监管,强化市场供应,

6、确保食品安全和物价平稳。在全省率先恢复灾区正常生活生产秩序。五是科学推进灾后重建。突出规划先导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四性”原则,及时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组织2000余名国内外规划设计人员参加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会战,编制完成灾区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36个专项规划以及446个农村聚居点规划设计。创新灾后重建政策,及时出台一系列城乡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安置措施,搭建城乡住房重建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重建。实施灾后重建工程,全面启动农村永久性住房和城镇住房重建,开工建设277所中小学、93个县乡医疗机构和首批9个交通重建项目,全面完成震损学校医院

7、维修加固,建立完善建材特供机制,强化质量和价格监管,保障灾后重建物资需求。建立对口援建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上海、重庆、福建等省市对接服务,247个援建项目签定协议,总投资104亿元,其中都江堰市医疗中心、彭州市白马中学、崇州市重庆路等131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3.4亿元。各位代表,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充分体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充分展示了成都人民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的品质。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的广大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公安干警,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科技工作者

8、、教育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和志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倾情倾力支援我市抗震救灾的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市和社会各界,向踊跃为灾区提供援助的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向积极为灾区提供宝贵支持的国际社会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攻坚克难,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去年,全市经济发展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1至4月,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一季度GDP增长15.1%。5至6月,受地震灾害影响,主要指标明显回落,上半年GDP仅增长11.2%。7至9月,及时采取一系列恢复生产、繁荣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指标逐月回升,前三季度GDP增长12.2%。10月以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投资,促消费,保增长,

9、全市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一是工业继续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完成工业投资956亿元,增长28.1%。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3.4%。攀成钢、成飞等4户企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80万吨乙烯、成都神钢、四川一汽丰田等58个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天威新能源、腾中重工等68个重大项目投产达产,1000万吨炼油开工建设。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新增416户规模以上企业。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25%。二是服务业恢复振兴。服务业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开工建设,成都航空物流园区、国际集装箱物流园

10、区建设进展顺利,新开通成都至香港货运航班和成都至台北直飞航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加快发展,成都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工建设。建设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等15家金融后台服务中心签约落户,市商业银行完成增资扩股,更名为成都银行,市农信社完成统一法人改革,组建为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股份有限公司。加大旅游投入和营销力度,宽窄巷子、大熊猫生态园三期、欢乐谷等重大旅游项目建成投运,新天府文化艺术中心和天堂岛海洋乐园等项目开工奠基,乡村特色旅游恢复较快,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4亿元。承办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等会展活动260多个,直接收入超过13.5亿元。

11、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成效明显,新增服务外包企业49家。三是农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147.7亿元,增长26,实现农业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粮食总产量274.5万吨,增长1.6%。建成生猪、茶叶、猕猴桃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基地212个,中国川菜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引进企业90家。积极推进农业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建成区域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65个,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村扶贫工作机制,落实扶贫帮扶产业类项目134个,贫困村人均纯收入4448元,增长15.8%,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9万口,改造中低产田土14.6万亩,建成

12、微水治旱工程737处,解决了3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四是对外开放成效明显。积极开展灾后重建招商及西博会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全市实际使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 929亿元,分别增长97.3%和47.7%;新增BP、泰科电子、卡特彼勒等6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进出口总额154.1亿美元,其中出口90.7亿美元,分别增长62%和58.8%。对外合作不断深化,荣获“中国国际友城交流合作奖”,菲律宾设立驻成都总领事馆。成都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设立。创新举措,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坚持以“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

13、化和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全域成都”规划取得新突破。健全“全域成都”科学规划体系,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区(市)县域总体规划和试点镇、乡、村规划,启动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两轴四片”、“四大新城”等城市设计,修编完成98平方公里市政综合专项规划和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编制完成“三轨九路”控制性详规。推广农村灾后重建规划成果,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健全城乡规划监督执行体系,城乡规划执行力明显增强。二是“三个集中”推进取得新成效。强化“一区一主业”和项目统筹流转,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24亿元,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75户,工业集中度达68

14、.2%。新引进1000亩以上土地规模经营项目62个,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9.3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7家,农业产业化带动面66.7%。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管标准,新建新居工程和新型社区553万平方米。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转移农民3.9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三是综合配套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产权改革扩面提速,完成确权颁证37.8万户,成立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产权流转3.4万宗、交易额15.3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完成,确权林地265.1万亩、确权到户53.1万户、核发林权证40.8万份,累计流转林地7500宗。创新耕地保护基金,签订12.6万亩耕地保护合同

15、,累计发放耕保基金4430万元。按照能放则放、能扩则扩原则,制定并实施区(市)县扩权发展政策55项。深化城乡户籍改革,实施城乡管理体制“五项改革”试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村级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常抓不懈,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扎实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一是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开工建设成都至都江堰铁路、成都新客站、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及新航站楼,地铁1号线全线铺轨、2号线全线开工。“九路十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实施。中心城区“两轴四片”45个项目开工建设。四大新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0亿元,总投资117.4亿元的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搬迁改造惠民

16、工程顺利推进,涉铁区域旧城改造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重点镇建设完成投资69.2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9.8平方公里,新增洛带镇、新场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城乡管理力度加大。中心城区市容环境实现全时段全覆盖数字化管控,广泛开展清洁城市活动,拆除违法建筑物142万平方米、违规户外广告牌17.1万余平方米,升级达标和标准化改造菜市场159个,市容卫生明显进步。交通监控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升级完善,中心城区推进绿波联网联动控制,设置公交专用通道,推行城区公交两小时内刷卡免费换乘,新开和公交化改造农村线路47条,城乡公交分担率由14.7%提高到23.2%。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荣获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称号。三是城乡环保力度加大。大力开展扬尘治理,实施三环路内禁煤和清洁能源改造,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