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3399657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业与测评:3.10.1 阁夜 李凭箜篌引 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练习15阁夜李凭箜篌引(第1课时) 对应学生用书P29时间:40分钟分值:40分 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渔樵(qio) 凤凰(hun)淫威(yn) 缔造(t)B奢望(sh) 昂然(n)寂寥(lio) 颓废(tu)C神妪(y) 芙蓉(rn)女娲(w) 毗邻(p)D战栗(l) 雪霁(j)雕琢(zhu) 坼裂(ch)答案B解析A缔:d。C.娲:w。D.坼:ch。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岁暮紫皇云霄天崖海角B. 歌谣 箜篌 悲抑 练石补天C. 寂寥 描摹 怆然 奇崛瑰丽D. 根蒂 萧瑟 编缉 远见卓识答案C解析A崖涯。B.练炼。D.缉辑。3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岁暮阴阳催短景景:景色B卧龙跃马终黄土 终:最终C吴丝蜀桐张高秋 张:演奏D石破天惊逗秋雨 逗:引答案A解析景:日光。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身为炎黄子孙,我们真切地感受着这些变化,并常常为之振奋。B关于房租上涨的问题,出租者和租房者的看法模棱两可,社会上也议论纷纷,住建部负责人则认为还是由供求矛盾引起的。C要取得改革开放和小康建设的重大进展,就必须有全局意识,不能目无全牛,患得患失。D各国代表在游览北戴河时都忍不住赞叹道:“这里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

3、真是人间天堂。”答案D解析A石破天惊: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使人震惊,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不能用于“惊人的消息或变化”。对象误用。B.模棱两可:对事情不置可否,这样也行,那样也行,没有明确的态度或意见。不合语境,应改为“莫衷一是”。C.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望文生义。D.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使用正确。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行政定价虽然在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缓解群众“看病贵”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造成了很多弊端。B本届“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会址迁入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

4、举办,并首次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也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更多参展商的“黑科技”。C唐诗中与长江有关的意象很多,除了含义最为丰富的江水之外,枫林、猿啼、子规、巫山神女等,也是李白、杜甫等诗人笔下极富诗意的意象。D国家语委和央视联合推出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系列节目,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为增强文化自信做出了引领和示范。答案C解析A成分残缺,应在“看病贵”后加“难题”。B.句式杂糅,应改为“博览会把会址迁入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或“博览会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办”。D.偷换主语,应在“汉字听写大会”前加“的”。 6下列对阁夜一诗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和典故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五更

5、: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夜里的每个时段被称为“更”。五更在寅时,相当于现在的35点,这时鸡打鸣,人逐渐从睡梦中清醒,迎接新的一天。B鼓角:战鼓和号角,二者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C夷歌: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为“夷”,也泛称周边的民族为“夷”。诗中的“夷歌”指的是当时东方民族的歌谣。D卧龙:比喻隐居尚未显露才能的人,诗中指诸葛亮。杜甫常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案C解析诗中的“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7名句默写。(4分)(1)阁夜中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的诗句是“,”。(2)阁夜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显示地方风情

6、的诗句是“,”。(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4)李凭箜篌引中借用神话传说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答案(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2)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3)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阅读达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8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

7、当的两项是(5分)()A“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两句用“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箜篌构造精良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B诗的前四句虽然交代了弹奏的时间、地点、人物,但却并未按一般的顺序来写,而是先写琴、写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之力,“空山凝云”一句,更有以实写虚之妙。C诗的七、八两句用语平实,说的是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就连皇帝也被乐声打动,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以及李凭弹奏箜篌技艺的高超。D“梦入”两句,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蛟,突出本已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

8、舞,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E整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演奏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答案CE解析C“突出了箜篌声的高亢嘹亮”错,应是突出了箜篌的音响效果。E.“对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错,诗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9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推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结合五、六两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答案“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2分)“芙蓉”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2分)“昆山玉碎”写声音的重浊,“凤凰叫”写声音的清脆,“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

9、悲抑,“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有形神兼备之妙。(2分)解析题干中“摹写声音之至文”提示答案要答出五、六句写出了声音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写声音的,有何效果等内容;如“昆山”句是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语言运用10阅读下面的语段,根据语境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3分)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座巍巍丰碑,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历史;唐宋诗词歌赋,又是一顶顶灿灿王冠,缀满了浓缩中国文学智慧的珍宝。这里,你既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既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在这里既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床前明月的故乡情;有独上西楼的长相思,有草长莺飞

10、的忆江南,有春光明媚的蝶恋花,。答:答案也能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也能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有斗霜傲雪的一剪梅解析处,由前面的“豪放”可联想到“婉约”;处,应写与“愤懑呐喊”相反的情绪;处,前面的“忆江南”“蝶恋花”提示我们需要考虑词牌名。11请根据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一个场景。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不超过60字。(4分)答:答案一叶扁舟中,酒醒之后,词人神情落魄。拂面晨风寒意逼人,岸边杨柳低垂,天边斜挂着一钩残月。此情此景,让人更觉凄凉孤独。解析解答时须注意词句的特定情景,如具体场合、语言色调、景物色彩等。具体扩展时可以想象人物的神态、景物的特点,

11、要创设一种离别的氛围。12下列为人类能源消耗统计表,阅读后请按要求答题。(4分)时间(年)名称18501900195020002050木材75%30%10%7%5%煤炭25%60%45%20%10%石油010%35%40%20%天然气0010%15%30%核能00010%20%太阳能0008%15%(1)请概括出人类能源消耗比例的变化趋势。(2分)答:(2)请总结这一变化趋势说明什么问题。(2分)答:答案(1)木材消耗量逐渐减少,煤炭石油的消耗量在经历了一个增长期后均呈下降趋势,天然气、核能、太阳能的消耗呈上升趋势。(写出两条规律即可得2分)(2)高消耗、高污染能源正逐步被清洁能源、环保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所取代。(意思表达正确即可)解析(1)要根据数值的变化总结规律,要突出“变化趋势”。(2)要注意数字增加和数字减少的能源的特点,从消耗的能源特点上下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