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93379610 上传时间:2019-07-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与人力资源良性互动的对策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 ,邻近港澳,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海峡西岸独特的地域优势、战略区位优势、经济实力优势,形成强势发展合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后又一个重要增长极,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大增长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樱桃统筹区域人

2、力发展,合理配置区域人力资源,促进区域经济有效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区域人力资源配置更加完善,区域人力资源结构趋向合理,统筹区域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优化区域人力资源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良性互动势在必行。 一、营造海西区人力资源政策优势,推动海西区经济转型发展 2009年3月10日,国家人事部出台关于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福建人事工作发展的意见,明确把福建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先行试验区和两岸人才交流合作先行试验区,并提出七条政策措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明确指出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给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一定倾斜。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出台海西意见,进

3、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建设。省委省政府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战略,围绕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11工程”、各学科人才培养“155专家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坚持产业聚才、项目引才,促进项目落地和人才集聚。实施人才市场“1211”工程,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市场化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政策优势已经不言而喻,海西区经济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业结构调

4、整,经济转型升级顺理成章,各级政府应该在海西意见的基础上,努力凸显海西区人力资源政策优势,推动海西区经济转型发展。 (一)本地培养与引进人才并重,扎实推进引才战略 坚持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本地人才资源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基础资源,是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有效载体。通过在岗培养,开展继续教育,学历教育等方式,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成为复合型人才。引进人才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运用有偿“人才租赁”、柔性流动等方式,引进点石成金的人才,使人才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树立高层次人才和基础性人才并重的人才观念,在工业经济中,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

5、增加支柱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对特色农村经济,要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使农村经济走出特色,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二)重视人才培养,强化人才培养机制 突出教育培训重点,制定科学的教育培训规划,以知识更新、技能增强、素质提高为核心,以人才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确定人才能力建设框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育。丰富培训形式,既注重学历培训,又重视专业技术培训;采取学习、学术交流、岗位实践、挂职锻炼等多形式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效益性。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抓好职业学校建设,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努力解决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有计划地提高在职教师

6、专业教育程度,完善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考核办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实行学校校长持证上岗和聘任制度。(三)公平公正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潜力建立健全“优秀人才使用评价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用才环境,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实行效绩优先,优才优价,一流人才,一流报酬”。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骨干作用;推进职称评审工作的社会化,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注册及管理办法。建立公务员队伍“能上能下”的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绩效考评等方式,将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领导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四)整合人力资源,营造凝聚人才的环境 切实整合人才市场资源,规范市场

7、秩序,促进人才交流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塑造人才服务品牌,对招聘单位实行服务回访制度,营造诚信为本的服务环境。发展壮大人才市场规模,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专业人才市场和网上人才市场。建立人才市场网络,健全人才市场机制,强化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强全州各地人才交流的协调、合作和行业自律。营造宽松的人才使用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定期组织人力资源交流沙龙、企业家论坛等交流平台,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和科技攻关项目的经费的投入,加大开拓创新人才、拔尖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 二、消除区域人力资源制度障碍,扩大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 加强区域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已经成

8、为各区域经济组织发展的共识,通过区域人才开发一体化来开放共同市场,促进人才交流,建立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统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统一整治和保护环境,建立协调与管理制度,成为各区域经济组织的普遍做法。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在不同区域间自由流动的问题,合作的实际效果与人们的预期还存在较大差距,合作还缺乏稳定、持久的机制保证。进一步促进区域人才合作的发展,关键要在突出实效上下工夫。 (一)强化合作共识,明确合作目标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应充分认识到在区域发展中的责任和义务,福州、厦门等经济实力较强地区应当发挥辐射带头作用。目前要认识到:加强区域人才开

9、发合作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逐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设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迫切需要;是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人才开发工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从而将区域人才开发工作与人才工作的大局紧密联系起来,从大局出发把握合作的意义和方向。 以政府及其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导的人才交流合作,必须体现合作的公共性,坚持合作的公益目标。要以促进人才在区域间自由流动、提升人才价值为目标,为人才市场主体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要以统筹区域发展为指导,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实现区

10、域间基本人才服务的均等化。明确合作目标,关键是要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注人才、企业等服务对象的现实需要,解决人才工作中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二)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建立具体的功能性组织机构 当前,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的进程由务虚转向务实,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区域政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无差异性和协同性,区域经济关系的依存性和融合性正在加大,尤其是各级行政区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正在逐渐减弱。要逐步打破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经济区域的思维惯性,追求区域间生产要素和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对市场一体化能够起推动作用,区域间将逐渐形成完善的合作规则,自愿达成激励和约束机制。 人

11、才交流合作目标、领域的确定取决于政府职责,要突出重点,并非越多越好。凡市场能够实现的合作领域,政府并不需要过多干预。政府主要是要为人才的市场配置打基础、架桥梁、做服务。如构建信息通畅、服务便利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的知识技能训练等。目前大多数区域间的合作,组织形式都相对松散,没有形成制度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也没有建立功能性的组织机构。这种缺失大大增加了合作成本,降低了合作效率,应当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交流合作组织,统筹安排,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人才交流合作机制。 (三)多元化交流合作方式,深化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制度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接长三角经济区,

12、南临珠三角经济区,虽然人才流动存在虹吸效应,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但反过来却可以利用灵活的人力资源政策,实现人力资源交流合作,建立多样化人才共享机制。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外高校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建立合作高校制度,实行交换交流生计划,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高校与企业技术攻关合作、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合作,实现项目式共享;推广一些辅助性或者执行类工作人员如行政助理人员、接待、司仪的租赁式共享以及代加工等体力外包和信息技术管理等脑力外包为内容的外包式共享提倡高校科研院所专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学历高、专业精的高级专门人才,兼职的内容从高、精、尖技术到高层次专业任务,实现兼职式共享;

13、推行“不迁户口、不转关系、来去自由”, 跨地区工作的候鸟式共享形式,运用顾问、咨询的具体方式, 综合利用人才, 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地区单位定期提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服务。 (四) 立足对台优势,开展两岸人力资源交流合作 海峡西岸经济区拥有对台的“五缘”优势,是加强海峡两岸联系的纽带,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台湾科技人力资源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在加强大陆与台湾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海峡两岸人才开发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规模和层次还远远不够,尤其人才开发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对海峡两岸

14、科技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管理, 实现优化配置和开发, 促进两岸科技人员交流合作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全部科技人才的潜力, 必将从整体上振兴中华民族,同时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最大利益。 两岸人力资源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科技方面,要通过积极开展两岸科技人员的交流合作, 互派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技术座谈、咨询或推动两岸举办国际或双边学术研讨会等;协调两岸科技人员的研究课题,协调两岸科技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寻求恰当的科技合作领域、在具体研究项目上开展合作等; 建立两岸科技人员合作的基地, 建立两岸共同的科技工业园、设立共同的科学实验基地和信息中心、建立具体科技部门的合作体等。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海峡两岸人力资源合作,

15、 实现区域资源共享。 (五)推进区域人才交流项目化,完善政策法律环境 区域人才交流合作要从“共同宣言”或“行动纲领”走向实际行动,关键是要实施项目管理,并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机制。要加强项目可行性的论证,明确项目受益人,合理确定项目规模,保障项目所需的经费或其他资源投入,建立项目负责制,注重项目绩效的评估。 合作需要法律保障,逐步形成区域公约。目前,区域合作普遍缺乏一致性的规则,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多是以一种地方政府倡导式的非制度性的合作协调机制来运行,如城市联盟,地方政府之间在达成共识和协议书的签订上大多是靠领导的口头承诺或集体磋商来完成的,这样既缺少稳定性,又极易导致在涉及实质性利益的问题上

16、产生分歧,从而使合作搁置,合作所能带来的人才竞争力和经济利益最大化便无从实现。因此,随着发展,在合作中要逐渐形成一个各地共同遵守的区域公约,以强化地方政府调控政策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营造人才服务优势,建立海西区人才服务平台 我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过去也曾是实行 “统包统配”用人制度的计划经济国家。正因为如此,人力资源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很不发达。即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对于正在成长的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问题同样相当突出。另外,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范围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区域内部除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等五大城市经济较好外,其他地区的人才吸引力较弱,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上述五大城市人力资源状况也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有利于人才交流和流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