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364955 上传时间:2019-07-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 6.2 物质的溶解性单元检测 (新版)仁爱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6.2物质的溶解性 单元检测一、单选题1.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将40g食盐放入100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A.40gB.140gC.136gD.100g2.如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向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中加入固体NaClB.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两份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ZnO和Zn(OH)2C.向Na2CO3溶液中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D.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H2SO4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3.如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的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B.恒温时将NaCl饱和溶液不断蒸发水C.向

2、饱和Ca(OH)2溶液中不断加入CaO固体D.20时向蔗糖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蔗糖固体4.一定温度下,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制成溶液下列有关的量不随水的质量改变而改变的是() A.溶液质量分数B.溶液的pHC.氢氧化钠的溶解度D.最多能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5.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6.饱和溶液在工业生产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氨碱法制纯碱需要在饱和的食盐水中通入氨气B.氨碱法制纯碱,将碳酸氢钠过滤分离出之后,所得滤液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C.海水晒盐分离出食盐后所得的苦卤,一定是氯化镁

3、的饱和溶液D.除去食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可以利用饱和食盐水浸洗法7.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增大B.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了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D.5g某物质溶解在95g水中,所得溶液中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8.下列现象的结论正确的是() A.经检测某干燥的空气主要成分有:N2、O2、CO2、SO2、NO2和PM2.5,该空气为清洁空气B.质量为a的某固体物质放入质量为b的水中,振荡,得到的溶液质量一定为(a+b)C.家用菜刀放置几天后出现砖红色斑点,说明菜刀开始生锈

4、了D.用老面发酵制作馒头,可加少量纯碱溶液中和发面的酸味,纯碱属于碱类物质9.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溶质(不含结晶水)的水溶液甲,经历如下变化:溶液甲 溶液乙溶液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溶液甲可能是饱和溶液B.溶液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溶液乙和溶液丙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D.溶液丙若再蒸发5 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一定等于2 g10.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在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 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 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11.如图是A、B两

5、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t2,A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于B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C.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25g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B溶液变为饱和溶液12.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成饱和溶液C.10时,甲、乙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13.20时,某物质溶解于水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B.20时10g水最多能溶解4g该物质

6、C.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二、填空题14.已知A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向100 g水中不断加入固体A或改变温度,得到相应的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表数据中选择,25时,A物质的溶解度应不低于_。(2)在溶液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填序号)。(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计算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4)A物质与下列物质混合(两者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的是_(填字母)。a碳酸钙 b食盐 c铁粉 d硝酸钾 15.概念图能清晰地反映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表示溶液中部分概念的相互联系请根据概念图回答:(1)图中“A”

7、是指_;(2)20时,将5克食盐放入盛有20克蒸馏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是_溶液(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选填“饱和”或“不饱和”)(3)我们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时,分类依据的是_ 16.(2015揭阳)如图一是A和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70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_(2)图中P点的含义是_ (3)将40时的A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之一是_ (4)某同学配制了20的A的饱和溶液,利用图二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左边的试管中没有晶体析出甲物质为(填序号)_浓硫酸 氢氧化钠 水 氧化钙 17.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

8、示 t1时,A和B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_把t1时A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除了升高温度外,还可以采取的方法有_t2时A的溶解度为25g,在t2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的A物质,充分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A中混有少量的杂质B,若想得到较为纯净的A,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 18.2017年1月科学报告一篇文章称,只需在普通口罩上添加氯化钠涂层,就能将其转化为“特效口罩”。口罩使用过程中,涂层中的氯化钠在溶解于病毒自身携带的水中,形成溶液,杀死病毒;杀死病毒后,水分蒸发,氯化钠会再次析出。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A计分。AB钠原子转化为钠离子,其核外电子数_(填“变大”

9、或“变小”)。常温下,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氯化钠与水的质量比为_。(已知:常温下,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Na+和_(填微粒符号)。口罩使用过程中,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填“改变”或“不变”)。三、实验探究题19.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0102030405060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85.5110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1)上述溶液中的溶剂是_,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填数字序号),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 (2)实验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填数字序号) (3)为了防止水体污染,小

10、组同学提出了如下方案处理实验后的废液: 步骤I:将继续冷却至0,过滤,共可回收得到KNO3固体_g步骤II:向滤液中加入_g水稀释,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的KNO3稀溶液,将此溶液做为花肥使用 20.室温下,分别向四个装有等质量的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依次减少,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_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_中盛的可能是饱和溶液,_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以上均填序号); (2)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_(填序号);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四、综合题21.

1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 (2)t2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_(填写“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填写物质序号)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升高到t2时,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填写物质序号) 22.室温下,将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图1所示,甲、丙固体有剩余,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1)室温时,_(填“甲”、“乙”或“丙

12、”)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若甲中含有少量丙,应用_法提纯 (3)图2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填“a”、“b”或“c”) (4)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 (5)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所得甲、乙、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_(用甲、乙、丙表示) (6)若用质量分数为6%的甲溶液配制150g质量分数为2%的甲溶液,需加水_g;主要实验步骤为计算、_、混匀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D 13.【答案】C 二、填空题14.【答案】37.2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