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227123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 剂 学 教授 主讲,下 篇 各 论,第一章 解表剂,1、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解表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解表剂,2、适应病证 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解表剂,3、分类 辛温解表病性属寒 辛凉解表病性属热 扶正解表兼见气、血、阴、阳不足,解表剂,4、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 宜温服,服后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

2、。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尽剂。 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 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解表剂,第一节 辛温解表,解表剂,风寒表证,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营阴郁滞,头身疼痛,肺失宣降,咳 喘,兼夹,水饮,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羌活,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宣肺止咳平喘药;杏仁、桔梗 清热药:石膏、黄芩 祛痰化饮药:干姜、细辛、半夏 行气药:香附、陈皮,里热,气滞,辛温解表剂的组方规律,辛温解表剂,麻 黄 汤 类 伤

3、寒论,辛温解表,外 卫阳被遏 恶寒 发热 无汗 脉浮 感 风 寒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脉紧 表 实 肺气不宣 咳喘,病机分析,麻黄汤,功用 发散风寒,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方 解,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不宣,麻黄,桂枝,杏仁,君,臣,佐,甘草,调 和,使,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调和,宣降肺气,发散风寒,甘草,制 约,配伍结构,麻黄汤,配伍特点 麻桂相须,增强发汗解表之力 麻杏相使,加强宣肺平瑞之效,麻黄汤,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麻黄汤,1.三拗汤 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汤

4、去桂枝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而以肺气不宣 咳嗽、鼻塞为侧重者。,附方,麻黄汤,2.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 脉浮紧。,麻黄汤,3.华盖散 和剂局方 组成:三拗汤加桑白皮、苏子、茯苓、陈皮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风寒,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呀 呷有声,脉浮者。,麻黄汤,桂 枝 汤 类 伤寒论,辛温解表,病机分析,外 感 卫阳浮强 恶风 发热 脉浮 风 寒 营阴泄弱 自汗,头痛,脉缓 表 虚 肺胃不和 鼻鸣,干呕,桂枝汤,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

5、外 感 卫阳浮强 风 寒 营阴泄弱 表 虚 肺胃不和 证,君,臣,佐,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调 和,使,方 解,桂枝汤,配伍结构,辛 甘 化 阳,酸 甘 化 阴,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汗而有源,滋而能化,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补脾和胃、调和营卫,桂枝汤,配伍特点 祛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桂枝汤,麻黄汤与桂枝汤之比较,桂枝汤,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又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桂枝汤,运 用,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

6、,不足以祛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桂枝汤,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桂枝汤,1、 桂枝加葛根汤 主治:桂枝汤证而兼项背强几几者 加强解表,舒缓筋脉之力,附方,桂枝汤,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主治:素有咳喘,又感风寒而见桂 枝汤证者 兼顾下气平喘之功,附方,桂枝汤,3、 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汤加桂枝二两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发汗太过而发 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气卧 不安,有发作性者。,附方,桂枝汤,4、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汤加芍药三两

7、功用:调和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 满时痛者。,附方,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类 张元素方,录自元王好古此事难知,辛温解表,病机分析,外感风寒湿邪 + 兼有里热 + 舌苔白或微黄 外感风寒表实证 口苦微渴 脉浮 + 肢体痠楚疼痛,九味羌活汤,散剂 分类:内服 细末直接内服 外用 粗末煎煮内服 特点: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但口感较 差,不便加减。 丸剂 分类: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等 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 携带和服用。但不便加减。 各论 解表剂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的基本结构: 发散风寒 + 温经止痛 + 宣肺止咳 + 佐理兼挟 麻黄汤(伤寒论)

8、外 臣 桂枝 汗肺 风 使 甘草 表喘 表 本方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增强发散之力。 附方: 1、 大青龙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汤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 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 浮紧 2、三拗汤 (和剂局方)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生姜、大枣 功用: 桂枝汤方解 (君) 桂 芍 (臣) 枝 药 辛 酸 甘 甘 化 生 大 化 阳 姜 枣 阴 (佐) 甘草(使) 桂枝汤的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祛病,药汗瞬时,而乃大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麻黄汤与

9、桂枝汤之比较:,君 麻黄 发宣 感 卫阳被遏 恶寒 发热 无汗 脉浮,佐 杏仁 解平 寒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脉紧,实 肺气不宣 咳喘,证治要点:恶寒 、发热 、无汗、脉浮紧,+芍药 附方:射干麻黄汤 组成:麻黄 射干 生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紫菀 冬花 大枣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主证病机分析: 微有表邪,肺气不宣 咽痒咳嗽,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方义分析: 君:紫菀 百部 臣:桔梗 白前 佐:陈皮 荆芥 使:甘草 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适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多表证的生理特点。 辛凉解表 温热

10、病邪侵犯人体之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功用与方解,功用:发汗袪湿,兼清里热 羌 防 苍 川 白 细 生 黄 甘 活 风 术 芎 芷 辛 地 芩 草,君,臣,佐,使,九味羌活汤,配伍特点 1、温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分经论治。,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羌 防 苍 川 白 细 生 黄 甘 活 风 术 芎 芷 辛 地 芩 草 太 十 太 厥 阳 少 少 阳 二 阴 阴 明 阴 阳 经 经 经 经 经 经 经,九味羌活汤,“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故运用当灵活权变,不可执一。 动态观念,个体化用药,九味羌活汤,分经论治,辨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

11、有内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痠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九味羌活汤,运 用,服法与剂型,汤剂: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内热者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 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丸剂:治疗痹证。,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类 伤 寒 论 ,辛温解表,病机分析,引 动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外感风寒表实) 招 致 (水饮内停) 麻黄汤证 咳喘痰多清稀 (宣降失常) 胸膈满闷 (阻滞气机) 干 呕 (肺胃不和) 内外相引 饮动不居 悸 噎 小便不利 少腹满,小青龙汤,功用及方义分析,功用 解表散寒 温肺化饮 君:麻黄、桂枝 臣:干姜

12、 细辛 五味子 佐:白芍 佐:半夏 使:甘草,小青龙汤,配伍特点 1、散中有收 2、开中有阖,小青龙汤,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剂。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小青龙汤,运 用,组成:麻黄 射干 生姜 细辛 五味子 半夏 紫菀 冬花 大枣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附方,小青龙汤,止 嗽 散 类 医学心悟,辛温解表,病机分析,病机:微有表邪,肺气不宣 证候:咽痒咳嗽,微有恶风发热,舌苔 薄白,脉浮缓。,止嗽散,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止嗽散,紫 百 桔 白 陈 荆 甘 菀 部 梗 前 皮 芥

13、 草,方 解,君,臣,佐,使,止嗽散,配伍特点 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适合: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多表证的生理特点。,止嗽散,第二节 辛凉解表,解表剂,银 翘 散 类 温病条辨,辛凉解表,外感风热,风热犯卫 恶寒 发热 头痛 无汗或有汗 热壅成毒 咽喉红肿热痛 风热犯肺 咳嗽 邪热伤津 口渴或不渴 舌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脉 浮数,病机症候分析,银翘散,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银 连 荆 淡 薄 牛 芦 桔 竹 甘 芥 豆 蒡 花 翘 穗 豉 荷 子 根 梗 叶 草,君,臣,佐,使,方 解,银翘散,配伍特点 辛凉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 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银翘散,辩

14、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风温初起之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运 用,银翘散,使用注意 不宜久煎 “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以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也。”,银翘散,桑 菊 饮 类 温病条辨,辛凉解表,病机分析,风热犯肺(为主)咳嗽 风热犯卫(轻证)微恶风发热 邪热伤津(早期)微渴 苔薄白,脉浮数,桑菊饮,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 菊 杏 桔 连 薄 芦 甘 叶 花 仁 梗 翘 荷 根 草,君,臣,佐,使,方 解,桑菊饮,辩证要点 本方是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运 用,桑菊饮,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 桑菊饮宣肺止咳之力大,桑菊饮,连翘 桔梗 薄荷 甘草 芦根,桑叶 菊花 杏仁,银花 牛蒡子 竹叶 荆芥、淡豆豉,桑菊饮,银翘散,银翘散与桑菊饮之比较,桑菊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类 伤寒论,辛凉解表,表证未解 邪热壅肺,外感风寒,入里化热 外感风热,由卫及气,病因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