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清热剂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3227043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课件---清热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课件---清热剂(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热剂,一、定义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泄火、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统称为清热剂 。 清热剂属于八法中的“清”法。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热者寒之,温者清之。”,三、病因病机 1、病邪性质 温甚为热 热极似火 火热壅盛化毒 2、病因病机 里 实热 外感六淫入里化热 热在气分 热在营分 热 热在血分 内伤 五志过极 证 化火 里热偏胜 脏腑偏胜 虚热 阴虚发热、 阴虚火旺,四、分类及适用范围 1、清气分热:适用于热在气分之证。表证已罢,里热渐盛之证。代表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栀子豉汤。 2、清营凉血: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诸证。代表方剂有清营

2、汤,犀角地黄汤。 3、清热解毒:适用于三焦火毒热盛;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胸膈热盛;或风热疫毒发于头面等证。代表方剂有黄连解毒汤、凉膈散、普济消毒饮。 4、气血两清:适用于疫毒火热充斥内外,气血两燔之证。代表方剂有清瘟败毒饮。 5、清脏腑热:适用于邪热偏胜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代表方剂有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 6、清虚热:适用于热病后期,邪留未尽,阴液已伤;或肝肾阴虚,阴虚火扰之证。代表方剂有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五、使用原则 主要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里热虽盛,但尚未结实的情况。 六、使用注意 1、辩热证所在部位 2、辩热证虚实 3、辩热证真假 4、要顾

3、护胃气,保护津液,防寒凉苦燥之药伤胃。 5、组方时配伍少许热药或凉药热服,以免邪热炽盛,寒热格拒。,白虎汤伤寒论,症状分析: 阳 壮热不恶 里热炽盛,邪热 明 寒反恶热 充斥内外 热 气 头痛面赤 邪热循经蒸于上 盛 分 大汗出 里热迫津液外泄 津 热 烦渴引饮 热灼津伤 伤 盛 脉洪大有 邪热盛于经脉 证 力或滑数,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 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白虎汤伤寒论,清 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 (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君 热 知 母味苦性寒质润,寒助石膏以清热,润助 石膏以生津,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 清热生津之功。 臣 生 粳

4、 米 和中益胃,并可防君臣之药大寒伤中。 佐 津 甘 草 使 调和诸药。,方解:,竹叶石膏汤伤寒论,身热汗多 热病之后,余热留恋未清。 心胸烦闷 热淫于内,热扰心神 。 或虚烦不寐 气逆欲呕 余热内扰,胃气上逆。 口干喜饮 热伤阴津。 脉虚数 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舌红苔少,伤寒温病暑热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症状分析:,清 石膏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君 热 竹叶清热除烦 生 人参甘温益气 臣 津 麦冬甘寒滋阴生津 益 气 半夏降逆止呕 佐 和 粳米益胃生津 胃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使,竹叶石膏汤

5、伤寒论 方解:,清营汤温病条辨,身热夜甚 热入营分,灼伤营阴。 热 神烦少寐 营气通于心,热扰心营。 入 时有谵语 营 目喜开 火热之邪欲从外泄阴阳不济 分 或喜闭 证 口渴 气分之邪未尽解,邪热伤阴 或不渴 热蒸营阴上奉 斑疹隐隐 营热波及血分 舌绛而干 邪热入营且亦伤阴之象 脉细数,邪热内传营阴已伤,方歌: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 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 症状分析:,君 犀角苦咸性寒清营凉血又能解毒化斑 清 生地甘寒滋阴凉血 营 臣 麦冬清热养阴生津 解 玄参滋阴降火解毒 毒 双花 清热解毒,轻宣透邪,使营分之邪透出气 透 佐 连翘 分而解 热 竹叶专清心火 养 黄连清心

6、泻火 阴 使 丹参清心凉血活血,引药入心,助君药清热凉 血,且能防止热与血结而成瘀为患。,清营汤温病条辨 方解:,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药方,吐血牛血 热伤阳络血外溢 热 便血尿血 热伤阴络血内溢 热 身热谵语 热扰心营 毒 入 斑色紫黑 损伤血络外溢肌肤 深 舌降起刺 热在血分耗伤阴血 陷 血 脉细数 于 善忘如狂 热扰神明 血 分 蓄血留瘀 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分 漱水不欲咽 热蒸营阴上奉 证 大便色黑易解 血渗肠道,血主濡之,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牛斑; 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症状分析:,君 犀角归经心肝,清心肝而解热毒且寒而不遏, 清 直入血分而凉血。 热 臣 生地

7、甘苦性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解 阴生津,既可复失之阴血,又可助君药 毒 解血分之热,且能止血。 凉 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且助生地凉血和 血 佐 营泄热。 散 使 丹皮苦辛微寒,入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瘀 二药伍用则能凉血以助犀角、生地清热解毒凉血之功, 又能散瘀防止血止而留瘀,更能防止热与血结成瘀。,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药方 方解:,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方歌:黄连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 燥狂大热呕不眠,吐牛斑黄均可为。 在 大热烦躁 火毒充斥于里,热扰心神 里 错语不眠 三 口燥咽干 热灼津伤 实 三 焦 在 热盛发斑 热伤肌表脉络血溢肌肤 热 焦 火 表 黄疸 湿热郁蒸

8、火 上 毒 痈疡疔毒 火毒热壅肌肉 毒 下 热 上 吐血缪血 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充 表 盛 在 身热下利 热迫大肠 斥 里 证 下 小便黄赤 热扰膀胱 舌红苔黄 火毒炽盛之体征 脉数有力,方解: 君 黄连苦寒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 泻 诸经之火自平,兼泻胃火于中 火 焦。 解 臣 黄芩清泻肺火于上焦。 毒 佐 黄柏泻下焦之火。 使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 症状分析: 身热烦躁 热聚胸膈,热郁则烦 上 上 胸膈烦热 焦之 中 热 口渴 热灼津伤 有热 二 聚 面赤唇焦 燥

9、热上冲 无邪 焦 胸 口舌生疮 邪热扰心,心火上炎 形 邪 膈 咽痛、吐钮 肺为热迫、伤及脉络 郁 证 便秘尿赤或 中焦邪郁生热、燥热内结 中形 生 大便不畅 不从下泄 焦之 热 舌红苔黄 上中二焦邪郁生热之体征 有积 脉滑数 有滞,方解: 君 连翘 重用以清热解毒 泻 黄芩 清心胸郁热 火 臣 山栀 通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 通 大黄 泻火通便以荡涤胸膈之热邪 便 芒硝 导热下行,“以下代清”。 清 佐 薄荷 外疏内清,清疏肺胃心胸之热 , 上 竹叶 兼有“火郁发之”之义 泄 使 甘草 缓硝、黄之峻泻并能存胃津、 下 白蜜 润燥结,调和诸药,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方歌

10、: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蓝根侣; 升柴马勃连翘陈,薄荷僵蚕为未咀。 症状分析: 恶寒发热 感受风邪疫毒 风 焦 大 咽喉不利 壅于上焦肺胃 热 发 头 舌燥口渴 疫 于 瘟 头面红肿 毒 头 证 焮痛,目 上攻头面 壅 面 不能开 于 舌红苔黄 风热疫毒为患之体征 上 脉浮数有力,方解: 君 黄芩、黄连 清热泻火,清泄上焦热毒。 清 臣 牛蒡、连翘 辛凉,疏散上焦头面风热。 热 薄荷、僵蚕 解 玄参、马勃 上行清热解毒,玄参尚能 毒 佐 板蓝根 滋阴,以防伤阴。 疏 甘草、桔梗 清利咽喉 风 陈皮 理气而疏通壅滞 散 使 升麻、柴胡 疏散风热,即“火郁发之” 邪 并可引药上行清头面热毒。,普

11、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气 大热烦渴,头痛如劈 热毒化火 热 血 干呕狂躁,谵语神昏 火毒充斥阳明 毒 两 脉浮大而数 (气分) 充 燔 四肢抽搐热盛津伤,筋脉肌肉失养 斥 之 或厥逆邪热郁遏,阳气不达,热深厥亦深 证 或发斑疹或吐血、缪血 热迫血燔 舌降唇焦或脉沉细数 血热妄行(血分),清 石膏、知母、甘草 取白虎汤之意清热保津 热 黄连、黄芩、栀子仿黄连解毒汤之意 泻 清泻三焦之火 火 犀角、生地 清热解毒 凉 赤芍、丹皮 凉血散瘀 血 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 解 桔梗载药上行 毒 竹叶利尿清心除烦引热下行,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心 心胸烦热心居胸中,心经热盛 经 口渴面赤,渴欲冷饮,口舌生疮 心火循经上炎 火 舌为心之苗 热 小溲赤涩刺痛心与小肠相表里, 证 心移热于小肠,清 君 木通上清心经之热,下能清利小肠, 心 利水通淋 利 臣 生地清心热而凉血滋阴,与 水 木通配合利水不伤阴,补阴不恋邪 养 佐 竹叶清心除烦,引热下行 阴 使 甘草梢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止痉痛, 且可防止木通、生地寒凉伤胃,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肝 头痛目赤,耳聋耳肿, 胆 或 口苦,胁痛, 肝胆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