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选讲心得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205086 上传时间:2019-07-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量子力学选讲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量子力学选讲心得(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量子力学选讲心得体会量子力学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对于我们物理专业的人而言,这是一门会让人越学头脑越发热的学科,然而它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门学科,能解释很多我们不能用经典力学解决的问题。量子力学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们在克服经典物理学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的过程中,于1900-1925年期间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革命性的理论,它与同时期所建立的相对论一起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的建立促进了其后一个世纪物理学的飞速发展,而且也推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并引发了一起新的技术革命,使人类由电气时代进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量子理论是科学史上能最精确地被实验检验的理论,因而是科学史上

2、最成功的理论。量子力学的发展,使得以往使用的物理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使用的“轨道”、“波”、“物质”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有了全新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这符合辨证法的发展要求。一般的直觉上的承认运动和变化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使得人类的概念之间发生了联系和过渡,才能真正体现辨证法的威力,这一点在量子力学发展史上得到充分的证明。“量子”本身的诞生过程就是一个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过程,波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使得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程度进一步加深,波和粒子在概念上第一次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而失去以往的绝对意义。这一点和列宁在关于“辨证法是什么?”中的论述是一致的。为了学好这门课程,我曾翻阅了

3、大量图书馆馆藏书籍,大致了解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史。量子力学是在旧量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量子论包括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和玻尔的原子理论。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

4、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 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由于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就不同于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描

5、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也就不同于描述宏观物体运动规律的经典力学。当粒子的大小由微观过渡到宏观时,它所遵循的规律也由量子力学过渡到经典力学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差别首先表现在对粒子的状态和力学量的描述及其变化规律上。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用波函数描述,它是坐标和时间的复函数。为了描写微观粒子状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就需要找出波函数所满足的运动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在1926年首先找到的,被称为薛定谔方程。当微观粒子处于某一状态时,它的力学量(如坐标、动量、角动量、能量等)一般不具有确定的数值,而具有一系列可能值,每个可能值以一定的几率出现。当粒子所处的状态确定时,力学量具有某一可能值的几率也

6、就完全确定。这就是1927年,海森伯得出的测不准关系,同时玻尔提出了并协原理,对量子力学给出了进一步的阐释。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结合产生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经狄拉克、海森伯和泡利等人的工作发展了量子电动力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形成了描述各种粒子场的量子化理论量子场论,它构成了描述基本粒子现象的理论基础。旧量子论对经典物理理论加以某种人为的修正或附加条件以便解释微观领域中的一些现象。由于旧量子论不能令人满意,人们在寻找微观领域的规律时,从两条不同的道路建立了量子力学。1926年,苏黎世大学的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发展了另一种形式的量子力学波动力学。1925年10月,薛定谔得到了一份德布罗意的关于

7、物质波的博士论文,从中受到启发。将电子的运动看作是波动的结果,其运动的方程应该是波动方程,方程决定着电子的波动属性。1926年薛定谔连续发表了4片关于量子力学的论文,标志着波动力学的建立。薛定谔的理论一提出来就受到物理学奖的普遍关注和赞赏。由于海森堡和薛定谔在量子力学建立开创性的工作,他们分别获得了1932年、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26年,玻恩把薛定谔的波动方程用于量子力学的散射过程,从而提出了波函数的统计解释,量子力学才真正从一大堆的假设中找到了科学道理。玻恩认为只有薛定谔的那种形式才能对非周期性的现象给出简单的描述。经过充分的研究后,玻恩指出薛定谔的波函数是一种概率的振幅,它的模

8、的平方对应于侧到的电子的概率的分布这个解释的确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图像,在电子衍射时,后面的屏上电子的分布确实是电子的波函数叠加的结果,电子射到某点的概率完全可以计算出来。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符合的很好。到现在量子力学理论已经相当丰富,然而完善工作还在由世界各地的理论物理学家们继续进行着。在将来,或许会有更好的理论代替量子理论,这需要我们以后的理论工作进一步辛勤无私的奉献。人类能否真正认识世界呢?这其实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哲学的永恒的话题,量子力学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方式,知识属于思维的范畴,自然是存在范畴,人类的对于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使得我们不断的反思我们的知识构架,比如其中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人类通过知识认识世界本身却是建立在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上的。量子力学的理论确实很神奇,作为物理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真正地深入学习它,感受它的奥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