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93175081 上传时间:2019-07-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A文】高中地理-岩石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MeiWei_81-优质适用文档】高三复习学案6专题6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最新考纲】1.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2.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基本知识】考点一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变质岩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1.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思维拓展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和用途类型

2、形成特点用途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2三类岩石及其形成

3、过程(1)已形成的各种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能形成沉积岩。沉积物必须经过埋藏和成岩作用,才能变成坚硬的沉积岩。(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三大类岩石都可能重熔再生成为岩浆。(3)已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可能形成变质岩,其形成的条件是:原先形成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1)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2)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3)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环境。【例1】科罗拉多大峡谷是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在沿岩壁出露的各期岩系中,多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

4、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科罗拉多大峡谷岩壁的岩石从成因来看多属于()A甲B乙C丙D丁(2)对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所起作用最大的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考点二主要内力作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

5、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例2】内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B地壳运动和变质作用C岩浆活动和固结成岩作用D侵蚀作用和岩浆活动(2)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冰岛火山爆发说明了()A内力作用都进行得极其缓慢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考点三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

6、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和滨海地区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等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等)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

7、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基岩海岸地区(例:大连小平岛等)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先沉积,颗粒小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特别提示(1)主要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各种外力作用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2)“V”型谷

8、分布在流水侵蚀强烈的河流上游的山区,“U”型谷分布在冰川侵蚀强烈的山区,“宽谷”()分布在地势平坦、流速较慢的河流下游。(3)流水的沉积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在山口处形成冲积扇平原,在河口处形成三角洲,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沿岸沉积平原。【例3】下图中的甲图是上海豫园名石“玉玲珑”,乙图是台湾东北海岸最著名的海岸怪石“女王头”。读图回答(1)(2)题。(1)“玉玲珑”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成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B岩浆喷出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岩浆侵入作用(2)形成“女王头”独特地貌的主要作用是()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流水侵蚀C化学溶蚀、风力侵蚀D地壳运动、风

9、化作用考点四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褶皱与断层的比较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构造地貌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1)利用地质构

10、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成泉的地方。(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气较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油较重,分布于背斜中部;水最重,分布在下部。(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

11、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背斜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在背斜处开采煤炭等,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在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例4】(20KK江苏地理)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ABCD(2)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A褶曲隆起B褶曲凹陷C断裂下降D断裂上升考点五板块运动与地貌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划分: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图中为美洲板块,为印度洋板块。(2)消亡

12、边界:板块与板块、的边界相互挤压碰撞而分别形成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而板块与板块的边界也为消亡边界,在板块一侧形成亚洲东部的岛弧,在板块一侧形成海沟。(3)生长边界:常形成海岭,如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大西洋中脊;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带,会形成巨大的裂谷,如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东非裂谷带。(4)性质:A、B两处,地壳较稳定的是A,原因是位于板块内部;而B处比较活跃。3构造运动和地表形态(1)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弯曲、变形,称为地质构造。(2)褶皱和断层的判断依据和构造地貌: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海岭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生长边界|板块相撞(

13、相向移动)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系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它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屿和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等消亡边界|【例5】读图,完成(1)(3)题。(1)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ABCD(2)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带B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带C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地带D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张裂地带(3)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裂谷海岭山系海沟ABCD【疑惑点归

14、纳】点击1几个易混的知识点(1)地壳不等于岩石圈。地壳的范围是地表至莫霍界面,平均厚度17千米;岩石圈的范围是地表至软流层,平均厚度100110千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2)风化作用不同于风力作用。使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与生物等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现象的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的关系不密切,而风力作用是指风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点击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太阳辐射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相互关系两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起作用。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点击3地质构造的判断(1)断层与褶皱的判断:岩层受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