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2790896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3.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高三一轮复习第一单元解析(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一概述: 本专题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农业,手工业,商业,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始终。 汉景帝,农业在我国古代有着怎样重要的地位?,( 粮食

2、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神农”(炎帝)的传说文献记载,“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ei si),教民农耕。” 白虎通卷二,神农氏塑像,(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五谷。),考古成果(实证材料) 半坡氏族遗址发现 “粟”的遗迹; 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水稻的遗迹; 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发现一万年前稻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五谷,六畜,中国古代,人们是如何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的? 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耒耜,观

3、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文献记载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齐桓公:“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钼、夷、斤,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铁农具、 牛耕,垄作法,都江堰,耧车、耦犁、 犁壁,代田法 一年一熟,漕、白、龙首渠,曲辕犁,耕耙耱技术,翻车,筒车,一年两熟、 三熟,高转筒车,风力水车,铁犁牛耕,隋唐曲辕犁,垄作法,代田法,代田法,耕耙耱,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业动力:,石器,青铜器,铁器,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农业耕作方法和技术的发展变化,(原始社会),石器锄耕,(奴隶社会),自然力

4、,集体耕作,个体耕作,小农经济,生产力的角度: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的角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形成原因:,2.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根本原因),“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小农经济有哪些基本特点?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

5、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3.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稳定性:长期实行精耕细作,没有质的突破 封闭性: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的影响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 生产力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普及; 农民自身因素:小农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政策因素:统治者采

6、取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发展。 (2)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 封建剥削的沉重;自然灾害的打击。,5.影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政权的巩固; 消极影响: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小农经济的演变,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历史地位: 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领先于

7、世界;,2.生产力发展: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总体来看,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使农业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生产组织形式: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4.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5.土地制度:,封建土地 私有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家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农民土地私有制,材料: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8、平阳君赵豹认为秦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 夏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到明代中后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生产的是青铜器(铜、锡、铅等合金),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工商食官制度:“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商人阶层的产生,冶铜技术,青

9、铜器繁荣,铁器,高炉炼铁、炒钢技术,水力鼓风冶铁,灌钢法,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工多,百姓便之”。 “水排”适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 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原始社会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西汉政府织室规模大,有数千人 唐朝技术提高,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写实风格 元朝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江苏松江为棉纺织中心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致精密的缎,纺织业发展历程 :,

10、“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绵麻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政府直接 经营、集中、 大作坊生产,民间私人 自主经营,农户的 副业,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民间消费的产品,供自己消费 和交纳赋税、小部分出售,不在市 场流通,在市场 流通,剩余 部分 出售,长期占主导地位,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受重农抑商压制,发展艰难;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一部分,占有相当大比重,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阻碍商品

11、经济发展和市场扩大,不利于新技术推广,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明中后期出现手工工场,形成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巩固了自然经济,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思考: 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力极大飞跃的原因?,1.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 2.官营手工业服务于贵族,行业间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3.官营手工业对工匠

12、的束缚,使工匠缺乏积极性,私营手工业世代严守技术秘密,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4.统治者限制民营手工业,不利于新技术的发明,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 频繁更换工种 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 职业是世袭的 是临时工人 A B C,匠籍制度:唐王朝为民间私营手工业者建立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匠籍”,每三年编造一次,对各地手工业者建立起详备的档案资料,掌控在手。子弟要世袭匠籍,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和管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

13、技术不断进步; 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共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艰难)、家庭手工业(农户副业)三中经营形态并存,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社会主导地位; 布局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从属于农业,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材料一 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其时男务

14、耕耘,女勤蝉织,以为衣食之源,而用以相互交换,农有余粟,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二 庖牺氏(伏羲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经.系辞 据材料分析,中国的原始商业产生于何时?如何产生,怎样交换?,商业的产生: 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 2.产生条件: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用于交换。 3.形式:物物交换。,材料:(殷人)“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尚书.酒诰 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有“锡贝”、“囚贝”、“赏贝”等字样。贝币以“朋”为计算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1.先秦:商人一词源

15、于商朝人善于经商;官府控制商业,实行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巨商; 3.秦汉:初步发展 ,汉代长安、洛阳是著名商业中心 但发展艰难: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隋唐:进一步发展 发展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表现: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开设邸店 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扬一益二)。,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2013浙江卷)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5.两宋:空前繁荣。 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表现:打破时间、地点限制,有晓市、夜市、瓦舍; 商品种类增加,“草市”普遍; 四大商业名镇(汉口、佛山、景德、朱仙);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会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开设“榷场”(边境贸易市场),6.元朝: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白银广泛使用;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