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

上传人:策**** 文档编号:927096 上传时间:2017-05-22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求变的中唐诗-李俊(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德州一中李俊,“安史之乱”及中唐的重大政治事件对诗人的人生及诗歌风格的影响。,“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唐诗由此进入另一个相对繁盛的时期。中唐的诗坛流派众多,风格多样,开拓与创新是中唐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中唐诗歌以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为基调,气象内敛。其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写作背景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

2、,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本诗的政治背景,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叙别开头。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次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显然,“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他作为朝廷任命的一个

3、地方行政官员,到任一年了,眼前又是美好的春天,但他只有忧愁苦闷,感到百无聊赖,一筹莫展,无所作为,黯然无光。,三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末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讨论分析这首诗是否表现了诗人的淡泊情怀,韦应物的这首诗是寄赠给朋友的,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了自己面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不是贪恋名利。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于国于民都有愧,因此,不能一走了之。正

4、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首句“城上高楼”,于“

5、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

6、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呢!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岭树”、“江流”两句,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从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回肠”对“岭树重遮千里目”,铢两悉称,属于“工对”的范围。而从意义上看,上实下虚,前因后果,以骈偶之辞运单行之气,又具有“流水对”的优点。,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

7、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先用“共来百粤文身地”一垫,再用“犹自”一转,才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而“共来”一句,既与首句中的“大荒”照应,又统摄题中的“柳州”与“漳、汀、封、连四州”。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诗人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将自己被贬谪的哀情寓于哀景的铺叙之中。“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风乱飑”,“密雨斜侵

8、”,“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对唐代的贬谪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景中见情地把自己的无限哀情表达了出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 愈),【译文】 一篇论佛骨表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里? 雪漫蓝田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知道你远道赶来送我是有深厚的情意,你做好准备到南方的瘴气之地收拾我的骸骨吧!,首联直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真有胆气。尽管招来

9、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写道:“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知他当日仓猝先行,告别妻儿时的心情若何。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此两句一回顾,一前瞻。“秦岭”指终南山。云横而不见家,亦不见长安,他此时不独系念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马不前”用古乐府:“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意。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

10、,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就艺术上看,此诗是韩诗七律中佳作。其特点诚如何焯所评“沉郁顿挫”,风格近似杜甫。沉郁指其风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郁,而顿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笔势纵横,开合动荡。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一上来就有高屋建瓴之势。三、四句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整体,紧紧承接上文,令人有浑成之感。五、六句宕开一笔,写景抒情,“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横”状广度,“拥”状高度,二字皆下得极有力。故全诗大气磅礴,卷洪波巨澜于方寸,能产生撼动人心的力量。,如何理解预计,韩愈左

11、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中的“朝奏夕贬”,“路八千”,“衰朽残年”,“家何在”,“马不前”,“好收吾骨瘴江边”,都是极为凄切的,但诗人的情感基调并不衰飒。原因是诗中融人了诗人慷慨激昂、刚直不阿的情感;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云横雪拥”,境界雄阔,气势磅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所以读起来不觉得衰飒。,说说柳宗元与韩愈的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柳这两首诗歌,虽然都是贬谪诗,但在思想情感上却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作于诗人初到柳州的时候,这一次的岭南之贬,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贬更加使诗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诗人面对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恶劣环境,其情感基调

12、是愁思弥漫、凄苦无比的,但同时也有对恶势力的控诉。,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在离京去贬所,到达蓝关时写的,此时诗人的怨愤尚有余息。此前,韩愈已是刑部侍郎,经过多年的历练,其仕途正是通达之时,而且是抱定“为圣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辟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几至杀身。故此,诗歌中充满了不平之气。“不平则呜”,所以诗虽出以凄切之语,却不衰飒,有一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充斥在诗歌中。,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译文】 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

13、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在石头城上举旗投降。这一联中,“沉”和“出”二字,细腻传神地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诗的前四句,简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交战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失败者的黯然失色,仓皇逃窜,从而也体现了胜利一方的摧枯拉朽,咄咄逼人。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另外,诗人写晋吴之战,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

14、军出发,下面就重点写东吴,写吴又着重写出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从而反面阐发了“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思想。,第五句,以几回二字括过六代,言简意赅。与前四句止就一事而言相比较,简繁得益。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通过前一句放眼六朝兴亡,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山形” 西塞山,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山川“依旧”,而人世已经历几回朝代交替,通过对比,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最后一联,第七句,直写“今逢”之世,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第八句又把视线放在眼前的景色上来: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是六朝覆灭的见证,是分裂

15、失败的象征。“四海为一家”江山一统,才是最终的必然结果。,诗歌的寓意,刘禹锡所处的中唐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其间虽然在唐宪宗时期出现过短暂的统一,但至刘禹锡写作此诗时的唐穆宗长庆四年(824),河北三镇又恢复到了割据状态。金陵(今南京)虽是六朝古都,但都是割据一方的政权。诗人在诗中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因此诗人的怀古其实是在慨今;四海为家,江山一统是诗人所极力赞扬的。同时,六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也是对当朝统治者的忠告,有一箭双雕的效果。,了解诗人是如何表达兄弟之情的 ?,诗歌的前两联概括地写了战乱频繁、家园荒芜、手足离散的典型社会现实,具有代表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接着用“千里雁”、“九秋蓬

16、”作比,抒写孤苦凄惶之情;最后,诗人举目望月,联想到散落在各处的兄弟姐妹,也会和自己一样,因为这皎洁的月亮而潸然落泪吧!至此,诗人已经描绘出了一幅五处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诗人使用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话语,抒写了人们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都能道出的真实情感,收到了“用常得奇”的艺术效果。,天上谣,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开头两句写天河。天河,绚烂多姿,逗人遐想,引导他由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天河在转动,回荡着的流星,泛起缕缕银光。星云似水,沿着“河床”流淌,凝神谛听,仿佛潺潺有声。这些是诗人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所见所感,写实之中揉有一些虚构成分,显示了想象的生发过程。,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画面之一是: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仙女们正在采摘桂花,把它装进香囊,挂在衣带上。画面之二是:秦妃当窗眺望晓色。此时,晨光熹微,弄玉正卷起窗帘,观赏窗外的晨景。窗前的梧桐树上立着一只小巧的青凤。它显然就是当年引导他们夫妇升天的那只神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