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2704481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2019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六中高三学年12月知识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多选错选均不给分。每题2分,共计48分)1.根据考古学可知最早的“中国”二字出自周成王时期记录的铭文,铭文记录了武王攻克殷后,举行仪式告诉上天“我已据有中国,统治了这些百姓”。但甲骨文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国”字。据此,“中国”二字可能是指A. 天子所在的国B. 分封制下的诸侯国C. 军事战略要地D. 宗族部落聚居地区【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已据有中国,统治了这些百姓”来看,周武王把“殷”作为“中国”,说明“中国”二字可能是指天子所在的国。故答案为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中国”特指“殷”,不是普通诸侯国、军事要地

2、和宗族部落聚居地区,排除B、C、D项。2.春秋时期,管仲提出“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这做法A. 提高了工匠社会地位 B. 促进了手工技术发展C. 固化了社会阶层等级 D. 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四民分业论”“即“士农工商”四种身份的人分开居住,分别培养”可得出是划分士农工商的居住,与其社会地位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可得出众多工匠一起工作推动了手工业技艺的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阶层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

3、;材料中仅是描述了四种身份人的居住以及工匠由于居住在一起而提高技术,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在于材料“工匠(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3.据史记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派上用场。这反映了A. 士人为诸侯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

4、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 “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 “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 符合题意;B 在材料中无体现; “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 C、D。故选 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 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

5、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4.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A. 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D. 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的“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故老子和孔子都有类似的思想,说明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故答案为A项。这种思想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个人私欲膨胀”不能说明

6、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特征,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社会逐步瓦解,这是老子和孔子思想产生的背景,不是其影响后果,排除D项。5.一位外国学者在评论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时指出,小农是“经纪人”,虽然“中国的传统农业可能是贫乏的”,但是小农作为独立的“经纪人”,效率是很高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脱离政府而独立发展的B. 中国的传统农业规模大,生产效率高C. 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农民有生产的积极性D. 传统农业的贫乏表现为忽视生产技术和耕作方法【答案】C【解析】中国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农民可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有一定的生产积极性,因此C项正确。中国传统农业始终没有摆脱政府的

7、控制和约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传统农业重视生产技术的更新和耕作方法的改进,D项错误。6.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西汉初年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藏茶、长沙王吴芮刘邦晚年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澎、长沙王吴芮A. 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 剪除异姓王加强了集权C. 大封同姓王以屏藩朝廷D. 皇权存在新的潜在威胁【答案】D【解析】依据图表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晚年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主观目的是确保“刘家天下”,但客观上形成以后的割据势

8、力,形成了对抗皇权新的潜在力量,D项正确;刘邦在位时期尽管没有出现割据分裂,但这种因素已经存在,A项错误;BC两项不能反映出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的变化的主要影响,均排除。7.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529-595)在其颜氏家训治家中记述:“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讼。”这段记述能够反映当时在邺下地区A. 妇女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B. 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C. 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D. 政治腐败中央集权遭到削弱【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南北朝时期邺下地区妇女的社会活动范围和主动性都较之以前有明显发展,这直接与“三纲”对妇

9、女行动和思想的严格限制发生冲突,因此材料中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当时儒家纲常名教地位的动摇。故答案为C项。A项的“中坚力量”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点睛】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家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这一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较大冲击。8.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A. 削弱了皇帝权力 B. 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降低了

10、决策机制的效率【答案】B【解析】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有利于防止选官过程中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不同中央机构之间的权力制衡,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9.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主要分歧在于A. 世界本源之争B. 治学方法之争C. 理气关系之争D. 道统思想之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讨论的是

11、治学方法的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故答案为B项。材料未涉及到世界本原之争,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理气关系之争,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排除D项。【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10.话本是宋代“瓦舍技艺”的一种,碾玉观音中的碾玉匠崔宁、志诚掌主管中的商店主管张胜等第一次作为正面人物在话本中涌现,这一艺术形式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 中央集权的

12、加强B. 理学思想的影响C. 商品经济的发展D. 市民阶层的壮大【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话本属于市民文学的一种,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故C项正确;话本的出现和中央集权无关,故A项错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和市民文学无关,故B项错误;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壮大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故D项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指的是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由此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是主要原因,市民阶层兴起从属于商品经济发展。11.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

13、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A. 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B. 城市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C. 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D. 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未体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可以看出行政政策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故B项正确;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属中央,今天现状仍是河北是独立的省份,一脉相承的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名师

14、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分析理解。12.祖朱元璋说:“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沆,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A. 演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B. 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完善C. 与孟德斯鸠学说基本一致D. 反映出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B【解析】三省六部制是设立三省以分割相权,而材料是各部噩梦相互制约,与相权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了明朝各部门机构分理朝政,相互制约,权操于上,体现了

15、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故选B;孟德斯鸠学说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材料蕴含的制约思想本质是封建专制,排除C;废丞相、设六部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D。点睛:一般命题是以废除丞相说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材料突出“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即封建权力的制约关系,而分权制衡又体现了制度的完善。13.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A. 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B. 水利工程事业发达C. 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D. 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答案】D【解析】兴修水利、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意在强调明清是积极贯彻重农政策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时期是古代的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是谈不上较为完备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是重视水利工程但水利工程事业还不能说成发达,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重农抑商政策是一直实施而非空前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仅仅是强调了明清时期积极贯彻重农政策。14.明朝理学家王艮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