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639389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经济学课件第5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 发展,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 第二节 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 第三节 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及其 变动趋势 第四节 改造传统农业,第一节 工业化定义,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济进步的历史表明:所有发达的或富裕的国家,几乎都是工业化国家,所有不发达的 或 贫穷的国家,都是农业国家。 因此,在人们心目中,“工业化” 是 “文明”、“开化”、“先进” 、“发达” 和 “富裕” 的同义语;“农业” 则成为 “不开化”、“不文明”、 “不发达”,以及 “落后” 和 “贫穷” 的代名词。 然而,这仅仅是事物的表象,要把握其背后的本质的联系,必须对人类经济进步的历史,特别是 产业革命 以来

2、的经济变迁史进行深入考察,对工业化理论加以系统回顾和反思。,一、传统工业化概念 自从产业革命以来,关于工业化的定义有诸多表达。但都普遍存在两个缺陷: 1)将工业化的表现(结果)当作工业化的本质; 2) 将工业化仅仅理解为工业(制造业)的机械化 和 现代化,而将农业的现代化排斥在工业化之外。,【例如】 印度经济学家(S. Y. Thaker)认为: 工业化是 一国国民经济 脱离 农业的结构性转变,农业在 国民收入 和 就业 中的比重下降、制造业 和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某权威经济学辞典写道: 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来自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份额,以及就业份额普遍上升 的过程。 ( 可悲的是,战后

3、相当长时期里,上述看法成为主流。),二、工业化概念的正确理解 工业化 指一系列 机要 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机要生产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 ) 指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生产部门的生产函数。 (如:交通、运输、动力、机械、钢铁等) 这些部门的生产函数首先发生变动,然后以一种支配方式扩展或影响到其他社会生产部门。,在张培刚看来,工业化可从多种视角来理解释和说明: 首先,如果强调 技术 因素,工业化可定义如前, 即 “一系列机要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次,如果着重 资本 因素,工业化可定义为: 生产过程

4、中,资本使用的 “宽化”(widening) 和 “深化”(deepening)的过程。,再次,如果着重 劳动 因素,工业化可定义为: 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提高的过程。 而所有上述特征均表明一件事: 社会经济的 巨大进步 和 飞跃。,该定义的 特点 是: (1)强调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 和 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即 人类生产从 手工劳动 向 机械化生产 转变, 从而可用较少劳动消耗创造较多物质财富。,(2)强调 农业 与 工业的共同 进步和现代化。 张培刚指出:工业化的内涵及其丰富和广泛,它不仅包括 工业(制造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而且包括 农业 的机械化和现代化。 农业的进步和现代化

5、是工业化中内在 的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见: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236】,依据上述理解,一个工业化国家,就可能是: 制造业为主; 以 制造业 与 农业两者保持适当平衡; 农业 为主 的国家。 从长期看, 上述 第三类 可能转变为 第二类 国家, 而 第二、三类 可能转变为 第一类 国家。 ( 见: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 202),从历史看,英国 作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早就是世界各国最低者之一。 但在英国工业化中,如没有其殖民地印度提供 棉花、没有其自治领地的澳大利亚提供 羊毛、没有其领邦的丹麦 提供 畜产品,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原料 和 食品 需

6、求有了保障;同时,又通过国际贸易使英国工业品获得广阔的 国际市场,那么,英国就难以成为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张培刚指出: 一个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农业,不仅是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和 显著特征。 一个国家,不论已高度工业化到何种程度,如果不能同时在工业和农业之间保持某种适当平衡(或通过国际贸易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持密切联系),其经济就一定难以持续发展。 (见:农业与工业化1984年版,p24),第二节 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 和 作用,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称为农业的“四大贡献”,即 粮食 (一)产品贡献 原料 (二)要素贡献(Ld、Lr、K,) (三) 市场贡献 (

7、卖者买者;供给需求) (四)外汇贡献(创汇 / 节汇),(一)产品贡献 1、粮食贡献 (1)食品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农业曾经是并且现在仍然是粮食供给的主要来源。,(2)粮食曾经是决定人类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 在产业革命以前,农业的粮食生产决定了人类定居、以及从事经济活动的区位。 此外,它还决定相关制造业以及商贸经济活动的区位。 只是在产业革命之后,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经济的重新定向(economic re-orientation),从而使得其他资源 (要素)在经济活动区位决定上占据支配地位。,(3)粮食是人口变动的函数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人口增长和人口迁徙,往往导致粮食需求显著增长。

8、然而,尽管粮食需求的收入弹性不高,但在人均收入提高到一个合理水准之前,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将是逐步增加的。,2、原料贡献: (1)在工业化初期,作为原料的农产品供给是工业区位的决定因素。 (因为,原料以及相关运输成本成本在工业生产成本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农产品的生产规模 及 增长决定了相关工业品的 生产 规模 和 增长。,(3)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往往引起工业品价格的相应变动: 1)工业品需求 工业品价格 农业品价格 ; 2)农产品供给 农产品价格 工业品价格 两种产品价格下降时,农产品价格上升幅度往往较小; 两种产品价格上升时,农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往往较大。,【思考题】 为什么工农业产品价格

9、变动往往不利于农业和农民?,(二)“要素贡献” ( Ld、Lr、K, etc.) 农业作出要素贡献,必须满足以下前提条件: 即 各要素生产率水平必须提高, 否则,农业自身的发展将受到损害。 即 (a) 、土地贡献:要求提高 土地生产率(即单位面积产出水平); (b) 、劳动力贡献: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即每个人的产出水平; (问题: 如果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否必须满足这个条件?),(c) 、资本贡献 传统农业并不使用资本要素,因此,严格意义上说,农业不可能作出资本贡献。 所谓农业的“资本贡献”,是指 农业剩余贡献。 然而,对于产出水平仅够维持 生存 和 简单再生产 的传统农业而言,几乎无 “剩余”

10、 可言。 但事实上,农业以各种方式为现代制造业的兴起提供了大量的初始资本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为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资本贡献。 在一些 LDCs,农业的资本贡献带有某种 强制 或 被动性 ,因此,农业作出资本贡献时,自身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税收方式 “农业剩余” 贡献 的方式 价格方式 储蓄方式 (1)税收方式 通过向农业征收各种 税收转移“农业剩余”。 【通常包括:土地税、(针对农民 收入 或 财产 征收的)直接税、(针对 农产品 征收的)间接税。 】,【附1 : 】税费改革前我国农民负担 农业税 (1)、 税收 特产税 屠宰税 公积金 (2)、 “三提”(村级) 公益金 管理费 教育费

11、卫生事业费 “五统”(乡级) 计划生育费 民兵训练费 干部提留费 (3)、农民义务工 (4)、集资、摊派、罚款 (5)、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或不等价交换 其中:(1)(4):“显性”负担 ; (5): “隐性”负担,【Data 1: 】 1952-1990年间,我国政府通过 税收 方式转移的 农业剩余 达 1,527.8 亿元。 (李微:农业剩余与工业化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pp292-294),(2)价格方式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即采取扩大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法,实现农业剩余的转移。 工农业产品比价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1) PA /

12、PI ; 2) PA / PI ; 3) PA / PI ; 4) PA / PI , 上述变化中, 第一种形式最明显; 第二、三种较隐蔽; 第四种最为隐蔽。,【Data 2:】 1952年,我国汲取农业剩余折合人民币为: 24.56亿元人民币; 1990年为726.45亿元人民币; 累计总量达 8708.52 亿人民币。 (李微:农业剩余与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pp.299-314),(3)储蓄方式 即 通过农村居民自愿储蓄 转移农业剩余。 【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 农民收入 超过维持其 生活消费 及 简单再生产 所需费用,即 农民必须是 净储蓄 者。 【 从历史上看,这种方式

13、多发生于欧美地区大地主,大庄园、大种植园、或大农场的生产方式下,而在大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则较普遍地采用强制方法转移农业剩余。】,【Data 3 : 】 1969年以前,中国农业储蓄水平极低,经常是负储蓄,后来逐步变为正增长。 仅1990年一年,农业以净储蓄的方式转移的资金达到 319.4 亿元。 (李微:农业剩余与资本积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pp.308-310),(4)“活劳动”的利用。 将农业劳动力 无偿 或 以较低补偿的形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物质资本。 (5)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在 机会成本为零 条件下,将劳动力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部门

14、转移到较高部门,提高全社会生产率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剩余转移关系图解(图5.1见:讲稿 第四章 p5.) 假定劳动力(L)是农业生产的唯一可变要素,则农业总产出(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的函数为: TAOf (L); 再假定农业劳动力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或“不变制度工资”)为C0 , 则总粮食消费 (Total Agricultural Consumption)为:TACC0 L,(图5.1 参见:第四章讲稿 p5),(图解),如图所示,当农业劳动力由L1增加到 L0 时,假定总产出曲线为水平线,即表示劳动力增加总产出并没有增加。这时,劳动的边际产出曲线与

15、横轴重合,平均产出曲线逐渐下降并与 C0 曲线相等。 不难看出 ,当 AP = C0 时,TAO TAC,TAS0。 然而,随着剩余劳动力转移,尽管 ,总产出维持不变, 但人均产出则逐渐上升,在人均粮食消费保持不变时,农业剩余逐渐产生并增加。 可见,在 MPL0 时,如果将 L0L1 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部门,就将产生出数量为 C0 L0 C0 L1 (TAS) 的农业剩余。 W. A.刘易斯正是发现了这种隐蔽的农业剩余转移,并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转移和工业化资本积累三者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工业化的初始资本积累机制。,(三)市场贡献 作为 卖者 出售 农产品 市场 贡献 作为 买者 购买 工业品 传统 生产要素 本部门 生产资料 构成 及 来源 现代 生产要素 工业部门 基本 生活资料 本部门 消费资料 构成 及 来源 日用消费品 工业部门 耐用消费品,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农业和农民的 生产资料 和 消费资料 基本上由 农业部门 内部提供。 此时,农业 “市场贡献” 主要表现为: 以 “供给者” 身份,向 工业 或 城市 提供 粮食 和 原料,从而为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来自 供给方面的 “推力”; 只有在 农业 生产率水平 和 农民收入水平 显著提高,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