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92628201 上传时间:2019-07-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衡水梁集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第六次调研考试试题一、选择题(44*1.5=66)1据礼记玉藻记载,周代服饰的颜色以“青、赤、黄、白、黑”为正色而象征尊贵。但春秋时期齐桓公“好服紫”,以致齐国的百姓争相效仿,最终一国尽服紫。这一变化说明A礼乐制度已经丧失殆尽 B分封割据逐渐走向统一C宗法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D封建专制统治确立2有学者指出,分封制不仅封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下受封的各级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身份,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的封地里有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的权威。这说明分封制A天子通过诸侯有效地管理地方 B“天下一家”的

2、认同日趋淡化C地方权力过大会销蚀王室权威 D周王室开疆拓土扩大统治范围3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 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 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4有学者说,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各级受封的领主在自己封地里的绝对权威甚至超过了分封他的上一级领主。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具有开疆拓土的作用 B抑制了君权的集中C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D可以有效管理地方5位于

3、浙江省浦江县的“郑氏义门”,自南宋开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余年,鼎盛时有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A封建君主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C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D宗法制的影响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王制公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人,伯三百里,子二百里,男百里周官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史记A西周的疆域极为广阔 B西周的分封等级分明C天子对地方控制严密 D西周的诸侯势力强

4、大7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士以其子弟为仆隶),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按等级递减)。”这段记载反映了A宗法制的等级系列中有庶人,也有奴隶 B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之间缺乏政治隶属关系C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实行分封制 D西周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8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瓦解 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9西周时期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周王赐

5、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地盘,以后再按照宗法制传给下一代。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这一变化反映了政治上A青铜器过于珍贵因此减少生产 B铁器出现取代了青铜器的地位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D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发展的需要10据战国策记载,齐相孟尝君曾被废归薛邑。后来齐王又希望他“顾先王之宗庙”,暂且回国执掌政务,孟尝君则提出“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亲庙落成后,孟尝君安心了,这说明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因果关系 B宗法观念得到进一步巩固C诸侯王和卿大夫权力相互制约 D宗法制度有利于安全保障1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

6、制国政,以致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候,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郡县制的出现 B大一统局面的出现C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12钱穆先生指出“中国版图的恢廓,盖自秦时已奠其规模。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一统一的变局还体现出A从血缘世袭到宗法世袭 B从世袭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宗法封建到帝制集权 D从礼乐治理到法律治理13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各类赋税,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秦国轻

7、罪重罚、滥用苛政 B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C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14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A以三公为其最高长官 B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C权力由贵族世袭垄断 D是古代政治腐败产生的根源15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服务

8、皇权,家国同治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16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7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实际上A主张中央集权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分封制 D反对郡县制18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

9、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 B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19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实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20韩非子亡征中指出:“种类不寿,主数即世,婴儿为君,大臣专制,树羁旅以为党,数割地以待交者,可亡也”“出军命将太重,边地任

10、守太尊,专制擅命,径为而无所请者,可亡也”。在此思想的指导下,秦始皇确立了:A君主专制制度 B中央集权制度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贵族寡头制度21通志略中记载:春秋时,列国相灭,多以其地为县;县大而郡小,故传云“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于战国,则郡大而县小矣;故甘茂谓秦武王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这体现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 B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C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郡县制的形成与发展22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C秦律的颁行改变了传

11、统的人治社会的现实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23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 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C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 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24下图所示为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孝廉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是入仕的主要途径C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D唐宋政府完全

12、成为平民的政府25春秋战国以后,人们开始从宗族组织中分离出来,形成个体家庭。但与此同时,社会上,特别是上层社会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大型的、复杂的家庭形态,并且在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到极盛。魏晋南北朝时这种家庭形态迅速发展是由于A推行的选官制度 B宗法制度的恢复C战乱破坏了小农经济 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26“封驳”的主要含义指封还皇帝失宜诏令,驳正臣下奏章违误。如唐制规定,凡诏敕须经门下省,如认为有失宜的诏书可以封还,有错误者则由给事中驳正。这说明A唐朝创设三省六部制有一定积极作用 B“封驳”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C唐朝门下省长官在三省长官中权力最大 D“封驳”制度保障了各级官员参政权利27下表反

13、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28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这一记载表明明代A人才选拨更加注重形式 B科举制程序日益规范C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29后汉书朱穆传载:“中常侍(注:官名)参选士人。建武以后,乃悉用宦天朝政事,一更其手,权倾海内,宠贵无极,子弟亲戚,并荷荣任,故放滥骄溢,莫能禁御。”该段材料说明东汉时期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得到

14、初步解决 B皇权专制成为宦官专权的制度根源C皇权旁落使专制集权制度受到冲击 D皇权被分割使皇帝的政治地位下降30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模式的是A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D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明朝设置内阁制31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西汉前期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体制,皇帝任命官员管理与委托刘姓子弟统治一方并举:汉武帝实行刺史制度,通过授权品级较低的刺史代表皇帝巡查监督各地郡县官员和王侯;东汉后期刺史所辖州成为郡县之上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州郡县三级管理体制取代郡县二级制。这些举措的变化主要表明汉代A地方行政机构并非一成不变 B统治者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统治者的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背离 D都起到了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效果32赵宋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的主要目的是:A扩大统治范围 B密切经济交流C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官吏制度33687年,武则天派人向刘祎之宣读太后的诏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