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99277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6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态相变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刘宗昌第6章淬火钢的回火转变6.1 Fe-C马氏体的回火(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1 Fe-C马氏体的回火,1、新鲜马氏体在低温回火时性能的变化,为了研究Fe-C马氏体回火脱溶贯序的全过程,尤其是脱溶初期的行为,首先要获得一个“新鲜”的即未发生任何脱溶的马氏体。对于Fe-C系来说,并非易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特殊试验,研究表明碳原子的偏聚团是马氏体回火时脱溶的贯序之首。,超高速、深冷淬火时Fe-C马氏体的硬度,S.Ansell设计了一种超高速深冷淬火装置,可以104/s冷速淬火,冷却0(冰水)后迅速转入195,并且在低温下测定硬度。 得到了新鲜马氏体,硬度测定表明新鲜马氏体的硬度低于一般(老)马氏体的硬度,以及回热到室温后硬度又上升的现象。,高速淬

2、冷的Fe-C马氏体硬度与淬冷速度的关系,低速、高速得到的硬度( H1, H2),低碳钢的淬冷硬度保持低水平,且H-v曲线为水平的,如0.1%C的碳素钢。 中、高碳钢的淬冷硬度,在低速淬冷时,硬度高;在高速淬冷时,硬度变低。低速的代表值v1约为1500/s。在此冷速范围,马氏体的硬度(H1)与一般工业淬火硬度没有什么差异。高速(v2)的代表值约为23000/s。用此速度或更快的速度淬冷,得到的硬度(H2)显然较低,而且保持恒定。,0,3%C碳素钢超高速淬冷到-196,再热至室温20),放置时间与硬度的关系 。,证明H是碳原子的偏聚造成的,(1)将不同成分的Fe-Ni-C合金试样奥氏体化,然后在液

3、氮中淬火,得到“新鲜”马氏体。 (2)在-100到100回火3小时,再冷却到-195,测量硬度变化,其结果如图6-2。 (3)从图可见,含碳量0.02的马氏体从195到100之间,硬度没有变化,而0.23以上的马氏体在高于-100时,硬度均有升高,表明室温到-100发生了沉淀硬化过程。,图中有4种Fe-Ni-C合金,马氏体点均为-35左右。,“新鲜”马氏体回火时电阻率的变化,碳原子偏聚与电阻率,图中,含碳量小于0.08%C时,在40至100区间内,( 2 1 )0,表明电阻率升高,说明此时没有碳化物析出。但此时马氏体中发生的碳原子的均匀偏聚过程,即形成了碳原子偏聚区,即弘津气团。,2、碳原子的

4、偏聚 团,马氏体中的碳原子选择性地占据同一晶向(如001)八面体间隙,形成晶格的正方性。 弘津首先指出处于同一晶向八面体间隙的碳原子进一步发生偏聚,可以形成小片状的碳原子团。称为弘津气团。,位置的表示,(a)某碳原子(几率1.00)周围出现其它碳原子的几率;(b)碳原子偏聚团的外形尺寸,“弘津气团”的形状,弘津气团,该碳原子偏聚团,仅仅包含24个碳原子。呈透镜状。法向最大尺寸约等于铁素体的晶格常数a,径向约为2a。 惯习面为100。后来也有人认为是102严格地说,这么一个小尺寸的聚集物,难以称为通常意义上的成分偏聚,很接近均匀固溶,将其称为“弘津气团”。,柯垂尔(Cottrell)气团,在淬火

5、态,碳原子已经处于位错偏聚态,0.2%C可使马氏体中的位错完全饱和。碳原子偏聚于位错线上,使它对合金的电阻率的贡献大大减少(与均匀固溶态相比)。 低碳马氏体的电阻率与完全的位错偏聚态基本相同。但是 Fe-C马氏体的电阻率随着含碳量增加而变大。,马氏体脱溶的第一阶段偏聚,工业条件下或者一般试验条件下所获得的马氏体,碳原子已经完成了脱溶的第一阶段偏聚,一部分以柯垂尔(Cottrell)气团存在,另一部分以弘津偏聚团形式出现。马氏体中的含碳量超过0.2%越多,则弘津气团的数量越多 。,3、偏聚区、过渡相、-Fe3C,马氏体回火析出贯序,小于0.2%C的Fe-C低碳马氏体,200以下回火时,只形成碳原

6、子的位错气团,高于200时,析出平衡相渗碳体。 中碳马氏体200以下回火时,形成碳原子的位错气团和弘津气团。100300之间形成(或)碳化物。 高碳马氏体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析出贯序(温度贯序)为:Dc(或)XFe3C。,表62 碳化物的晶体学参数,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的脱溶贯序,200以下回火时不析出碳化物,只有碳原子偏聚团。200以上,直接析出平衡相Fe3C。,由于析出过渡相-Fe2C或- Fe2.4C,需要扩散富集较高的含碳量,这对于低碳马氏体来说较为困难。Dc碳原子的位错气团可以吸纳大量碳原子(0.2%C),较为稳定,难以再提供多余的碳原子来析出过渡相。,细小的渗碳体颗

7、粒自马氏体板条上析出。,板条马氏体间的残留奥氏体,(a)板条状马氏体;(b)回火托氏体,铁素体开始回复-再结晶。,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的脱溶贯序:,高碳马氏体,温度高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Fe2C或-Fe2.4C,呈极细小的片状; 温度高于200时,-Fe2C(或- Fe2.4C)开始回溶,同时析出另一个过渡相XFe5C2,并且迅即开始平衡相Fe3C的析出。 在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X Fe5C2与Fe3C共存,直到450以上XFe5C2消失,全部转变为Fe3C。,中碳马氏体中存在位错和孪晶两种亚结构, 其析出贯序 :,从碳原子气团Hc,Dc状态于100即开始析出过渡相-Fe2C或-Fe2

8、.4C,温度高于200时,即有Fe3C的析出。即在位错气团基础上直接析出平衡相。 100300范围内析出的-Fe2C或-Fe2.4C则是孪晶型马氏体贯序的环节。 至今未见中碳马氏体析出XFe5C2的报导。,-Fe2.4C,过渡相-Fe2.4C是20世纪50年代初测定的。 70年代以后测定出-Fe2C,认为-Fe2.4C就是-Fe2C,因而出现六方和正交之争。 目前,人们还在不同钢中进行逐一测定,尚不能作出普遍性的结论。,-Fe2C是20 世纪70年代弘津测定的。其晶胞结构,如图:,XFe5C2的晶体结构与Fe3C很相似,同属所谓三棱柱型的间隙化合物。,4、准平衡的Fe3C,低碳的板条状马氏体2

9、00以下回火时不存在过渡相,200以上,直接析出平衡相Fe3C。低温时,铁原子自扩散能力很弱,位错对于形核起决定性作用。试验观察表明,形核初期具有位错形核特征。 在位错处形核属于非均匀形核,但是由于位错密度大,分布也可以算是均匀的。 温度升高时,处于板条界面和原奥氏体晶界处的Fe3C,由于界面扩散速度快,而迅速长大,其尺寸显著超过晶内,这时组织不均匀了。,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中的 Fe3C于300析出,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中的Fe3C于300析出. 若将XFe5C2纳入Fe3C脱溶的一个阶段,则其析出的开始温度仍为200。,1)一般认为,高碳片状孪晶马氏体中X过程中X相的形核,以及中碳孪晶马氏体过

10、程中的的形核,都是异位的。 2)相自+X状态的形成则是原位的。 3)经常观察到的Fe3C处于孪晶面上。由于其惯习面与马氏体的孪晶面112相同,因而形成沿着孪晶界的小片状的Fe3C集群。 含碳量越高,孪晶界上的Fe3C小片的密度越大。 4)Fe-C马氏体析出Fe3C后,马氏体脱溶结束,变成铁素体+ Fe3C的整合组织。马氏体脱溶结束。,高碳工具钢淬火后低温回火得到回火马氏体组织。,回火马氏体基体上分布着颗粒状碳化物,淬火马氏体经过低温、中温、高温的回火处理,分别得到回火马氏体、回火托氏体、回火索氏体。 (1)回火马氏体:低温回火得到的相Fe2C(或)等相组成的整合组织,称为回火马氏体。 (2)回火托氏体:中温回火得到的尚保留着马氏体形貌特征的铁素体和片状(或细小颗粒)渗碳体的整合组织,称为回火托氏体。以往文献中称其为回火屈氏体。如果贝氏体回火时也得到这些相和具有同样的形貌特征,也称为回火托氏体。 (3)回火索氏体:高温回火得到的等轴状铁素体较大颗粒状(或球状)的碳化物的整合组织,称为回火索氏体。回火索氏体中的铁素体已经完成再结晶,失去了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条片状特征。在工厂中,合金马氏体在高温回火时,铁素体往往难以再结晶,仍然保持条片状形貌,其上分布着粒状碳化物,这种组织也经常被称为回火索氏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