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4723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7.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用微生物技术 第二版课件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于淑萍 主编 赵靖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遗传(heredity ):,上一代生物将自身的一整套遗传基因稳定地传递给下一代的特性 。,变异(variation):,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发生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稳定,具有可遗传性 。,遗传与变异,遗传保证了微生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种的存在和延续, 而变异则推动了种的进化和发展。,遗传型和表型,遗传型(genotype),表型( phenotype ),某一生物体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又称为基因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表型的实现是由生物体的遗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节 遗传

2、变异基础理论,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基因突变,三、基因重组,(1)经典转化实验: 证明DNA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Avery在四十年代以更精密的实验设计重复了以上实验,分别用S型菌中提取的DNA、RNA和 蛋白质转化R型菌,且DNA被酶降解破坏的抽提物无转化活性,DNA是转化所必需的转化因子,1、三个经典实验,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T2噬菌体感染实验,(2) 噬菌体感染实验(1952年,A.D.Hershey 和 M.Chase),(3)植物病毒重建实验,证明杂种病毒的蛋白质 外壳来自TMV还是HRV, 可用血清学反应鉴定,证明核酸(R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血清学反应说明病毒蛋 白

3、质的特性由核酸而定,H. Fraenkel-Conrat (1956年),病斑的特性和 病毒核酸一致,2. 遗传物质在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1)七个水平,细胞水平,(单核,多核),细胞核水平,(真核,拟核),染色体水平,核酸水平,(DNA,部分病毒为RNA;双链,少数病毒为单链),基因水平,(遗传功能单位),密码子水平,(遗传信息单位),核苷酸水平,(最低突变单位和交换单位),(一套,两套, 核外染色体),(2)质粒,二、基因突变,突变指细胞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或数量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是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

4、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涉及一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置换、缺失或插入,因其发生的范围很小,所以又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 是指染色体较大范围内结构的变化,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以及染色体数目的变化。,1. 基因突变的类型,同种碱基的置换,不同种碱基的置换,只涉及1对碱基被另1对碱基所置换,1个或少数几个碱基对的插入或缺失,使该部位后面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并进一步引起转录和转译错误的突变。,遗传物质在染色体水平发生较大范围的变化,DNA分子中1对或少数几对碱基的突变,按照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的改变情况可分为三

5、种:,同义突变,表型不发生改变,错义突变,改变的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改变了;,无意义突变,终止密码子(UAA, UAG, UGA),营养缺陷型 抗性突变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 形态突变型 抗原突变型 产量突变型,2. 基因突变的表型,选择性突变株 (能在选择性培养基上或其它的 选择性条件下迅速选出或鉴别出),非选择性突变株,(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须的营养物(包括氨基酸、维生素 、碱基等)的突变型,只有从周围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 营养或其前体物(precursor)才能生长。,营养缺陷型是微生物遗传学研究中重要的选择标记和 育种的重要手段,表型判断的标准:,在

6、基本培养基上能否生长,特点:,在选择培养基(一般为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负选择标记,突变株不能通过选择平板直接获得,(2)抗药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基因突变使菌株对某种或某几种药物,特别是抗生素,产生抗性。,特点:,正选择标记 (突变株可直接从抗性平板上获得-在加有相应抗生素的 平板上,只有抗性突变能生长。所以很容易分离得到。),表示方法:,所抗药物的前三个小写斜体英文字母加上“r”表示 strr 和 strs 分别表示对链霉素的抗性和敏感性,(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203,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

7、死 效应的突变型。,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用ts(temperaturesensitive) 表示,这类突变在高温下(如42)是致死的,但可以在低温(如 25-30)下得到这种突变。,特点:,负选择标记,这类突变型常被用来分离生长繁殖必需的突变基因,(4)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造成形态改变的突变型,特点:,非选择性突变 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均可生长,但可从形态特征上进行区分。,举例:,产蛋白酶缺陷突变株的筛选,菌落颜色变化,半乳糖苷酶基因的插入失活,使重组子菌落为白色而 与兰色的非重组子分开。,形成芽孢缺陷菌株,(5)抗原突变型,指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8、细胞抗原结构发生的变异类型,包括细胞壁缺陷变异、荚膜或鞭毛成分变异等。,(6)产量突变型,通过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目标代谢产物的产量发生变化的变异菌株,其在产量上高于或低于原始出发菌株。如果产量提高的突变株,被称为“正突变”(plus-mutant),也称为“高产突变株”(high producing mutant);如果产量低于出发菌株的突变株,则称为“负突变”(minus-mutant)。,3. 基因突变的特点,自发性,菌种衰退的根本原因,不对应性,突变的性状与突变的原因无关系,稀有性,自发突变几率低(10-610-10),突变率:每一个细胞在每一世代中发生某一性状突变的几率。 (某一单位群体

9、在每一世代中产生突变株的数目),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它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提高(10-310-6 ),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性状是稳定的,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反向的回复突变。,证明突变的性状与引起突变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如何证明基因突变的非对应性?,三个经典实验:,1.变量实验、 2.涂布实验、 3.影印实验,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实验证明,1)变量实验(fluctuation analysis)Salvador Luria & Max Delbruck(1943),对噬菌体T1敏感的E.coli 对数期培

10、养物,稀释至103/mL,分装两试管,各10 mL,与甲管分装的各小管同时保温2436h,甲管,乙管,2)Newcombe的涂布实验(1949),在涂布过的一组中,共长出抗性菌落353个,比未经涂布过的(28个菌落)高得多,约繁殖了12.3代,选用对T1 噬菌体敏感的E.coli,以相等数目涂布于12个平板上,3)影印实验(replica plating )Joshua Lederberg and Esther Lederberg(1952),通过使菌不接触抗性环境而检查其抗性菌落的方法,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将两个不同性状个体的基因通过一定的方式转移到一起,并发

11、生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称为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或遗传重组。 重组: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交换; 杂交:在细胞水平上遗传物质的交换. 杂交必然包含着重组,但重组不仅限于杂交这一形式。,三、基因重组,(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类型,4种形式:1)转化 2)转导 3)接合 4)原生质体融合,1、 转化(transformation),定义:受体细胞直接吸收供体细胞的DNA片段, 并与其染色体同源片段进行遗传物质交换,从而使受体细胞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转化子( transformant):经转化后出现了供体性状的受体细胞称为转化子,即转化成功的菌落。,

12、目前已知有二十多个种的G+和G-细菌具有自然转化的能力 此过程可以发生在土壤和海洋环境中,可能是自然界遗传交换的重要方式。,自然遗传转化(natural genetic transformation),人工转化(artificial transformation),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 :具有摄取外源 DNA能力的细胞,1. 感受态,感受态:是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一个细菌能否出现感受态是由其遗传性决定的,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因而表现差别很大。,感受态因子: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它包括三种主要成分:膜相关DNA结合蛋白、细胞

13、壁自溶素和几种核酸酶。,自然感受态与人工感受态的不同?,自然感受态的出现是细胞一定生长阶段的生理特性 (如肺炎链球菌的感受态出现在对数生长期) 受细菌自身的基因控制,人工感受态则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 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 (该过程与细菌自身的遗传控制无关!),进行自然转化,需要二方面必要的条件:,(1)建立了感受态的受体细胞,(2)外源游离DNA分子,(2) 转化过程,肺炎链球菌转化的主要过程,转化因子进入细胞,转化因子单链配对与整合,复制,分离,2、转导(transduction),转导:利用完全或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

14、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由转导作用而获得供体细胞部分遗传性状的重组受体 细胞称为转导子 (transductant) 携带供体部分遗传物质(DNA片段)的噬菌体称为 转导噬菌体。,细菌转导的二种类型:,普遍性转导,局限性转导,(1)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对供体菌基因组上任何小片段DNA进行误包,而将其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普遍性转导。,意外的发现,1951年,Joshua Lederberg和Norton Zinder为了证实大肠杆菌以外 的其它菌种是否也存在接合作用,用二株具不同的多

15、重营养缺陷型 的鼠伤寒沙门氏菌LT22A(trp-)(P22)和LT2(his-)进行实验:,用“U”型管进行同样的实验时,在供体和受体细胞不接触的情况下,同样出现原养型细菌!,沙门氏菌LT22A(trp-)是携带P22噬菌体的溶源性细菌 另一株LT2(his-)是非溶源性细菌,一个表面看起来的常规研究却导致 一个惊奇和十分重要发现的重要例证!,基因的传递很可能是由可透过“U”型管滤板的 P22噬菌体介导的(在接种LT22A的一端出现了原养型),(普遍性转导这一重要的基因转移途径的发现),转导模型,转导噬菌体为什么“错” 将宿主的DNA包裹进去?,噬菌体的DNA包装酶也能识别染色体DNA上类似

16、pac的位点 并进行切割,以“headful”的包装机制包装进P22噬菌体外壳, 形成只含宿主DNA的转导噬菌体颗粒(假噬菌体)。,因为染色体上的pac与P22 DNA的pac序列不完全相同, 利用效率较低,这种“错装”机率一般仅约10-6-10-8,形成转导颗粒的噬菌体可以是温和的,也可以是烈性的,但必须具有能偶尔识别宿主DNA的包装机制,并在宿主基因组完全降解以前进行包装。,普遍性转导的基本要求:,普遍性转导的三种后果:,进入受体的外源DNA通过与细胞染色体 的重组交换而形成稳定的转导子,流产转导(abortive transduction),转导DNA不能进行重组和复制,但其携带的基因可经过转录而得到表达。,特点:在选择培养基平板上形成微小菌落,外源DNA被降解,转导失败。,如果受体菌通过普遍转导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后,在其体内不发生基因的交换、整合和复制,只进行转录、翻译和性状的表达。这种转导被称为流产转导.,(2) 局限转导(restricted transdu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