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240133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课件教学ppt作者 陈荣杰第五章 佛教文化(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佛教文化,第五章 佛教文化,(一)佛教发展历程 一、原始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传播 三、中国禅宗 (二)佛教的教义教规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佛教戒律与组织形式 (三)佛教与中国文化 一、佛教与中国社会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性格,一、原始佛教 二、佛教在中国传播 三、中国禅宗,(一)佛教发展历程,第五章 佛教文化,乔答摩悉达多,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 ,王长子。 三次郊游:老人、病人;送丧。 出家修道,婆罗门祭祀知识、瑜迦技术、蓍那教信仰,六年之久。 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7天7夜(一说49天),一、原始佛教,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一)佛教发展历程,一、原始佛教,(一)佛教发展历程,一、原始佛教,鹿

2、野苑,大乘佛教,1世纪到2世纪,新兴佛教运动。致力于众生的解脱-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之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主张只要解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就成佛。,(一)佛教发展历程,一、原始佛教,7世纪,密宗, 重视咒语密术的神秘力量。,13世纪随着伊斯兰教军队的入侵,印度佛教遭到空前打击。,1,汉朝,“白马东来”,作为道术、神仙. 张骞凿空西域,经过玉门关、河西走廊传到中原. 汉末以后,西域高僧相继来华,译出不少佛教经典,汉人也有参与翻译工作,从此佛教在中国便有教义可循。,开始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依附,从“沙门不敬王者”到 “顺化之民”、僧尼拜父母。,(二)佛教在中国传播,二、佛教在中国传播,

3、2,魏晋时期,与玄学合流。由于战乱频繁,人民生命朝不保夕,容易接受佛教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佛教因果报应的教义,亦令人们寄望来生可以消减痛苦。 道生:“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南朝梁武帝時定佛教為国教, 自己四次舍身同泰寺。 北朝時,僧尼最多時达到二、三百万人; 北魏末年,仅洛陽一地便有寺院三千多所。,二、佛教在中国传播,3,隋唐繁荣。印度佛教的典籍大量翻译,形成了佛教宗派。,外国僧人仰慕中国提倡佛教,携带梵文佛经到长安从事翻译;中国高僧玄奘因不满意旧有的佛经,毅然西行,远赴印度求法。,二、佛教在中国传播,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

4、佛( “会昌法难 ”),浙江天台山.天台山國清寺,天台宗,玄奘、长安大慈恩寺,法相宗,西安华严寺,华严宗,山西交城玄中寺,净土宗,国恩寺,禅宗,4,唐以后继续发展。禅宗、净土宗得以维持。 元代,重视佛教,特别尊重喇嘛教。元世祖封吐蕃喇嘛教黄教教主八思巴为国师,掌管宣政院。藏传佛教(喇嘛教)几乎为国教。,(二)佛教在中国传播,二、佛教在中国传播,元世祖封吐蕃喇嘛教黄教教主八思巴为国师,掌管宣政院。,布達拉宮全貌(西藏拉薩市瑪布日山),佛教在中国传播近二千年,不断发展,深入民间,是中国信徒最多的宗教。,“禅”、“禅那”,梵文Dhyana的音译,沉思、静虑,以思悟佛教“真理”、静虑一切欲念。 戒、定

5、、慧三学。禅,修行方法,定”,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 唐武宗“灭法”后禅宗发展,一支独秀。,(一)佛教发展历程,三、中国禅宗,“禅”:修行方法佛教宗派佛教代名词,禅宗宗师,佛陀拈花,迦叶微笑, “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第二十八祖达摩东来,初祖:,初祖达摩 二祖慧可: 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诸佛法印,非从人得。” “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将心来,与汝安。” “觅心了不可得。” “我与汝安心竟。”,禅宗宗师,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惠能。 “六祖革命”!,慧能像,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

6、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一)佛教发展历程,三、中国禅宗,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1,慧能不宗戒律,只讲明心见性,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被人念渡,就会成佛,差别是觉悟不觉悟。 “即心见佛”、“见性成佛”、“言下顿悟”,不读经、不礼佛、不坐禅。,(一)佛教发展历程 三、中国禅宗,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坛经,禅宗主张信仰与生活统一,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不要烦琐的教义和苦修,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就是成佛。“着衣吃饭处”,“行住坐卧皆是禅”、“运水搬柴皆是道”。,佛是无所不在的,佛在“砖石瓦砾”、在“屎尿中”。,(一)佛教发展历

7、程 三、中国禅宗,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坛经,庄子: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瓦甓”、“在屎溺。”,2,顿悟 ,在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提升,慧能讲“担水弄柴,皆有妙道”,马祖讲“平常是心道”。 顿悟之所得,无得之得。,(一)佛教发展历程 三、中国禅宗,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坛经,禅宗公案的问答,对于不可言传(一旦言传势必陷入逻辑悖论)却又要借助语言彰显的佛法,借助“答非所问”、“同义反复”、“类比归谬”、 “棒喝”、“隐喻”等方式暗示常理中的悖论,启迪人用般若觉破除执迷。,“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一、佛教的基本教义 二、佛教戒

8、律与组织,(二)佛教的教义教规,第五章 佛教文化,1,“四圣谛”说,四种真理:苦、集、灭、道。 “苦谛”,世间的苦,遍及众生界的苦。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界皆苦。 人生是充满种种痛苦的,也是个充满痛苦的过程。,“三苦”: 苦苦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等; 坏苦,乐受变坏或得不到; 行苦东西变化无常。,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教义教规,因谛或集谛,揭示人生苦恼产生的根本原因,佛教认为贪求欲望或爱是带来一切苦痛的根本原因,把贪、瞋 、痴看作是万恶之源;,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教义教规, “灭谛”苦的消灭,说明解脱与证果。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

9、 “圆寂” ,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佛陀认为,我生已尽,烦恼已灭,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灭谛的实现即涅槃;,道谛,讲达到灭除痛苦,进入涅槃境界的方法和途径。,一、佛教的基本教义,(二)佛教的教义教规,1,出家众比丘和比丘尼 , 在家众居士。 三皈依”信仰佛僧“三宝”。 彻悟了宇宙人生之真理的释迦世尊“佛宝”; 佛所亲证的成佛之道为“法宝”; 依佛法修行的出家弟子们为“僧宝”。,二、佛教戒律与组织,(二)佛教的教义教规,2,出家僧人须遵守的戒律 五戒:戒杀、戒偷窃、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 八戒,在家男女信徒须遵守 :6)加上不睡在华丽床铺,7)不裝扮及欣賞歌舞,8)正午后不吃饭。,二、佛教戒

10、律与组织,(二)佛教的教义教规,一、佛教与中国社会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性格,(三)佛教与中国文化,第五章 佛教文化,1,佛教信仰。 士大夫学佛,佛教的世界观、方法论,重新审视自身及周围的一切,摆脱现世的烦恼,达到思想的解脱。 “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三)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佛教在中国社会,民众,因果观念,善恶有报。为善可以在来世升入天堂。,2,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语言融入了大众。其中有很多佛教词汇,现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如实际、唯心、思议、觉悟 忏悔等等。 成语典故,例如盲人摸象、井中捞月、隔靴搔痒等,既富有教育意义,又有丰富的文学色彩,受到大众的喜爱。,(三)佛

11、教与中国文化,一、佛教在中国社会,3,佛教与中国山水 。 “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四大名山。,(三)佛教与中国文化,一、佛教在中国社会,文殊菩萨五台山,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之首,故称法王子. 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菩萨,代表聪明智慧。,观世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观世音(“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 )。,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四大菩萨之一。 文殊表“智”,普贤表“德”。普贤菩萨广修十种行愿,又称“十大愿王”,因此赢得“大行普贤”的尊号。,地藏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