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34035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统文化——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导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物质财富,还需要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就在其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民族文化传统就是民族之魂。“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所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华夏民族世世代代受其影响,其精髓已深入人心,时刻给我们后人深刻的教育与启迪。“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和提升。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仁者亲亲板块一:经典选读【导语】孔子说“仁者爱人”,“

2、爱人”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义务。以“亲亲”为“仁”,即“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 重手足之情,重亲情。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选文】论语五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3、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注释】好:音h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恶:音w,憎恶、讨厌。作动词。博施:博,广泛。施,旧读,动词。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病诸:病,担忧或不足。诸,“之于”的合音。夫:句首发语词。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

4、合于礼的要求。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事:从事,照着去做。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事:从事,照着去做。居处恭: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执事敬:执事犹言行事。敬,不懈不怠慢。之:动词,到,往。不可弃:谓不可弃去不行。【文意】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他们渡过难关,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通达,也要让别人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

5、,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也要照您的话去做。”樊迟问

6、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这些德行。”【灵犀一点】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这里“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或者:这几则内容从不同方面对“亲亲为仁

7、”“仁者爱人”进行了解读,既让我们体会到“仁”的基本内涵,还让我们明白“爱人”不仅进爱自己的亲人,还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己推人,换位思考,在自己谋求生存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发展,不能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了他人。)板块二:先贤故事故事(一):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英、张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当时官拜安庆州知府,钦定五品)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倒县衙门。县官

8、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一个是朝庭一品大员,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州知府,都不能得罪,不敢轻易了断,甚至想辞官不做,以免带来杀身之祸。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让人捎给在北京当京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遂交给来人,命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才是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

9、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 “他家宰相肚里能撑船,咱们也不能太落后。”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六尺巷由此而来。故事(二):仁义胡同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

10、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故事(三)宋朝大文豪苏轼晚年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痛哭原因,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了百年,刚刚被不肖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当即告诉老妇,自己乃是买房人。他还焚烧了房契,并让老妇的儿子将母亲迎回旧居居住,而且没有将购房款要回。这年7月,苏

11、轼客死于租住的房子之内。故事(四)三国时,有仁爱之名的吴国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数年后杏树蔚然成林,收获之后,又将所得用以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后人便以“杏林”作为医界或诊所的代名词,现在还常见以“杏林春暖”的匾额或锦旗来赞颂有成就的医生。板块三:活动广角1、你能背诵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吗?2、论语有大量的名言警句,在你的学习中你积累了多少呢?3、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觉得怎样做才能做到“仁”呢?板块四:学习评价1、论语五则中的有关名句我背过了(全部、大部分、一小部分)2、我学习了论语五则后,我的收获是: 3、我又搜集了论语中对“仁”的论述的句子,有了新的认

12、识: 二、仁者爱民板块一:经典选读【导语】作为平民百姓仁者爱人,不仅仅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由己推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那么作为统治者的国君就要做到“仁者爱民”,即对百姓实行仁政。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民心者的天下,仁政爱民者,焉有不得天下!【选文】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13、。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梁惠王上)【注释】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魏)惠王自称魏国也为晋国。莫强:没有比它更强的。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公元前341年,魏与齐战于马陵,兵败,主将庞涓被杀,太子申被俘。西丧地于秦七百里: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势渐衰,秦屡败魏国,迫使魏国献出河西之地和上郡的十五个县,约七百里地。南辱于楚:公元前324年,魏又被楚将昭阳击败于襄陵,魏国失去八邑。比:替,为;一:全,都;洒: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地方百里:方圆百里的土地。省:减免。

14、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读nu,除草。彼:敌国。【文意】惠王说:“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大的国家了,这是老先生您知道的。可是到了我这时候,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都死掉了;西边丧失了七百里土地给秦国;南边又受楚国的侮辱。我为这些事感到非常羞耻,希望替所有的死难者报仇雪恨,我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回答说:“一个国家即使只要有方圆一百里的土地,也可以使天下归服。大王如果对老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让百姓深耕细作,及时除草;让身强力壮的人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培养孝顺、尊敬、忠诚、守信这些品德,在家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尊敬长辈上级,如果这样,即使让他们手拿木棒也足以抗击那些身披

15、坚实盔甲、手持锐利兵器的秦、楚军队了。秦国、楚国那些国家征兵使役,妨碍了百姓的农作时节,使百姓不能够深耕细作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东离西散。他们使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大王去讨伐他们,有谁能与大王为敌呢?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请大王对此不要再怀疑了!”【灵犀一点】作为国家统治者,必须把人民放在首位,装在心中,只有这样国家才可长治久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要实行仁政,善待人民。板块二:先贤故事故事(一)贞观二年,关中一带干旱,发生了大饥荒。太宗又对大臣们说:“水旱不调,都是国君的罪过。我德行不好,上天应该责罚我,百姓有什么罪过,要遭受如此的艰难窘迫?听说有人卖儿卖女,我很可怜他们。”于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还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故事(二)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丽,驻扎在定州。太宗驾临城北门楼安抚慰劳将士。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进见,太宗下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