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笔记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4029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科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神经科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神经科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神经科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神经科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科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科学笔记(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科学笔记神经系统的组织胚胎学一、概述: 神经细胞:数量少,体积大;是结构和功能单位;能够感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1.神经组织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具有支持、保护、分隔和营养的作用。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NS),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和神经节。3.神经系统的共同结构:皮质(灰质)和髓质(白质)皮质:神经元胞体和神经胶质细胞集中处。髓质:神经纤维和神经胶质细胞。4.不同的部位皮质和髓质的分布不同:大脑半球和小脑的灰质大部分处于浅表,称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脊髓的灰质位于中央,被白质包围。脑干和间脑的灰质是

2、散在的,称神经核。5.神经系统具有反射、联系、整合等复杂的功能,对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做出迅速反应,调节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二、大脑皮质:1.不同的脑回区大脑皮质厚度不同,在1.54cm之间。由排列有序的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两者比例约为1:9。2.大脑皮质的神经元类型:大脑皮质的神经元都是多极神经元,根据细胞的形态可分为椎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三大类。3.神经元分布特点:分层分布:不同区域神经元细胞类型不同。垂直的纵向排列垂直柱(可能为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4.椎体细胞:功能:皮质内的主要传出神经元,轴突组成投射纤维。分类:大、中、小3型。巨大的,称为贝兹细胞(Betz

3、cell)。形态:胞体呈锥形,顶端发出一条较粗的主树突,胞体还向四周发出一些水平走向的树突。胞体底部发出一条细长轴突,长短不一。5.颗粒细胞:形态:胞体较小,呈颗粒状。轴突短,为大脑皮质的中间神经元。功能:颗粒细胞数量最多,大多为大脑皮质里面的中间神经元,构成皮质内信息传递的复杂微环路。亚型:星形细胞、水平细胞、篮状细胞、上行轴突细胞等。6.轴突细胞:形态:数量较少,大小不一,可与锥体细胞形成突触。功能:轴突伸入到白质,组成投射纤维或联合传出纤维。7.大脑皮质的分层:分层主要细胞类型其他分子层水平细胞、星形细胞与皮质表面平行的神经纤维外颗粒层星形细胞小型椎体细胞外锥体细胞层中、小型椎体细胞星形

4、细胞内颗粒层星形细胞内锥体细胞层中型和大型锥体细胞多型细胞层梭形细胞锥体细胞、颗粒细胞在中央前回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有巨大Betz细胞,其顶树突伸到分子层,轴突下行到脑干和脊髓。8.大脑皮质的神经元联系大脑皮质的14层主要接收传入冲动,投射纤维主要主要起自第五层的锥体细胞和第六层的大梭形细胞,下行至脑干及脊髓。大脑皮质的第2、3、4层细胞主要与各层细胞相互,构成复杂的神经微环路,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贮存。三、小脑皮层: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把小脑分隔成许多小叶片。每一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质,皮质下为白质(又叫髓质)。小脑的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1.小脑皮质的神经元和分层

5、:小脑皮质内的神经元有星形细胞、篮状细胞、浦肯野细胞(梨状细胞)、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五种。由表及里分为三层:分子层、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2.小脑皮质的三层结构:分子层:较厚,星形细胞(浅层),篮状细胞(深层)。浦肯野细胞层:一层浦肯野细胞胞体。颗粒层:大量颗粒细胞和高尔基细胞。3.浦肯野细胞是小脑皮质中最大的神经元。胞体呈梨形,从顶端发出23条粗的主树突伸向分子层,树突的分支繁多,呈薄扇形状。轴突自胞体底部发出。4.颗粒细胞很小,有45个短树突,末端分支如爪状。轴突上行进入分子层呈“T”形分支,与小脑叶片长轴平行,称平行纤维(parallel fiber)。5.高尔基细胞较大,与颗粒细胞形

6、成突触。6.小脑皮质的神经元联系:小脑皮质的传入纤维有三种:攀援纤维、苔藓纤维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前两者是兴奋性纤维,后者是抑制性纤维。延髓的下橄榄核攀援纤维小脑皮质中攀附在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形成突触浦肯野细胞兴奋。脊髓和脑干的核群苔藓纤维皮质中纤维末端分支呈苔藓状与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基细胞的轴突或近端树突形成复杂的的突触群(小脑小球)颗粒细胞兴奋。脑干的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纤维浦肯野细胞(受到抑制)轴突组成传出纤维小脑白质内的神经核。攀援纤维的侧支及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与其他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形成突触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与浦肯野细胞形成突触抑制浦肯野细胞。苔藓纤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浦肯野细胞受到抑

7、制。四、脊髓灰质:1.灰质位于中央,蝴蝶形,分前角、后角和侧角(胸腰段)。白质位于四周,由神经纤维束(tracts)构成,多数为有髓神经纤维。2.灰质前角: 躯体运动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分为三类:a神经元,直径25mm,轴突较粗,分布到骨骼肌(梭外肌),释放乙酰胆碱;g神经元,直径1525mm,轴突较细,支配梭内肌纤维,释放乙酰胆碱;小神经元,短轴突,其轴突与a神经元的胞体形成突触,通过释放甘氨酸抑制a神经元的活动,也称闰绍细胞。3侧角神经元:内脏神经元(胆碱能神经元)为交感神经系统的节前神经元,其轴突(节前纤维)终止于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与节细胞建立突触。4.后脚神经元:称束细胞或

8、投射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主要接收感觉神经元的中枢突传入的神经冲动,其轴突(在白质)内形成各种上行纤维束到脑干、小脑和丘脑。5.脊髓灰质中还有一部分中间神经元。脊髓白质中多为有髓神经纤维。五、神经节:1.神经节分为脑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脑脊神经节又分为脑神经节和脊神经节。2.脑脊神经节:外包结缔组织被膜,内有神经节细胞(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卫星细胞,还有平行排列的神经纤维束(有髓神经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脑脊神经节属感觉神经节,节内含有许多假单极神经元,突起少。胞质内的尼氏体细小分散,呈泥沙状。从胞体发出中枢突和周围突,周围突末梢形成感觉神经末梢。节细胞胞体周围有一层扁平或立方状的

9、卫星细胞包裹,节内神经纤维大多为有髓神经纤维。3.自主神经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节细胞属多极的运动神经元;胞质内的尼氏体呈颗粒状均匀分布;卫星细胞数量较少,不完全地包裹节细胞胞体。节内的神经纤维多为无髓神经纤维。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或前方(分为主节细胞和小强荧光细胞),复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六、 脑脊膜、脉络丛和脑脊液:1.脑脊膜是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由外向内包括硬膜、蛛网膜和软膜3层。2.硬膜:致密结缔组织,内表面有一层间皮。其下为硬膜下隙(狭窄)。蛛网膜:薄层结缔组织。富含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其下为蛛网膜下隙(较宽大的腔隙,内含脑脊液)。软膜:薄层结缔组

10、织,富含血管,供应脑和脊髓。3.脉络丛:富含血管的软膜与室管膜(脉络从上皮)直接相贴并突入脑室而成。室管膜又称脉络丛上皮。 分布:第III、IV脑室顶和部分侧脑室壁。 结构:一层立方或矮柱形细胞,细胞表面有许多微绒毛。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含丰富血管和巨噬细胞。 功能:分泌脑脊液。4.脑脊液(CFS):充满脑室、脊髓中央管、蛛网膜下隙和血管周隙。 来源:脉络丛上皮。 成分:无色透明的液体,蛋白质含量低,有较高浓度的Na+、K+和Cl- 功能:营养和保护脑与脊髓的作用。5.脑脊液循环:脉络丛上皮不断分泌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粒(蛛网膜突入颅静脉窦内的绒毛状突起)不断回流入血液。七、脑屏障:1.中枢神经系统

11、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神经元正常功能活动的保证,这依赖于血液、脑脊液与脑组织间物质交换的调节。在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不同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BBB);血-脑脊液屏障(BLB);脑脊液-脑屏障(LBB)2.血脑屏障(BBB):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板足)构成。能够阻止多种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可顺利通过,是一道重要的防卫屏障。3.血-脑脊液屏障(BLB): 在血液和脑脊液(脉络丛)之间的屏障结构,由脉络丛上皮和有孔毛细血管共同构成。该屏障能选择性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脊液而保持脑脊液成分相对稳定。4.脑脊液-脑

12、屏障(LBB): 存在于脑脊液和脑组织之间的一层屏障结构,由脑表面的软膜或脑室的室管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构成。室管膜上皮细胞间除某些特殊区(如脉络丛)外,一般无紧密连接,但其通透性、分泌功能和物质转运活动有一定选择性。思考题: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答:神经元的类型为椎体细胞、颗粒细胞和梭形细胞。其分布特点是:分层分布、垂直的纵向排列(垂直柱)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生理)1. 神经纤维的作用:功能性作用(传导动作电位);营养性作用(末梢释放营养因子);运输作用(轴浆运输)2.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点: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双向性(整体活动中神经冲动传导呈单向性

13、);相对不疲劳性3.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终身具有分裂增殖能力4.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支持和引导神经元迁移;修复和再生;免疫应答;形成髓鞘和屏障的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稳定细胞外的K+浓度;参与某些活性物质的代谢5. 轴浆运输的形式及转运物质:运输形式运输速度(mm/day)转运物质顺向轴向运输快速轴浆运输300-400线粒体、囊泡、分泌颗粒等慢速轴浆运输1-12细胞骨架成分、可溶性成分逆向轴浆运输200-300轴突末梢摄取的物质(神经营养因子)6. 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兴奋的总和;突触延

14、搁(Synaptic delay);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传递的可塑性7. 电突触:突触前后成分距离近,胞质相通,缝隙连接,以离子流为传递媒介,双向传递,无突触延搁化学突触:突触前后成分距离远,胞质不相通,由突触小泡、激活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组成,以神经递质为传递媒介,单向传递,有突触延搁8.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稍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神经调质(Neuromodulator):由神经元合成,也作用于特定受体,但不在神经元间起信

15、息传递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效率,增强或削弱递质的效应的一类化学物质9. 经典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及兴奋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电-化学-电。10. 比较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传递的不同突触类型电突触化学突触突触前后成分之间的距离2-3cm20-40cm突触前后成分胞质的相通性想通不相通超微结构缝隙连接突触小泡,激活区,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通道传递媒介离子流神经递质突触传递时间延搁几乎不存在明显传递方向双向单向11. 神经纤维和突触传递兴奋的特点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特点:完整性(结构、功能);绝缘性;双向性(整体活动中神经冲动传导呈单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经典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递;兴奋的总和;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 乙酰胆碱药理学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