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231085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心素养读书交流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今天能代表课题组语文小组发言我深感荣幸,同时我的内心也是忐忑的,自己能力有限,文化修养也没达到一定的高度,所以今天的发言只能说是我读书过程中的些许整理和自己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大家谅解,同时期待大家的指正。寒假期间在学校课题组肖校长的指导和要求下,我们语文小组认真研读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著作。在此首先感谢校领导为课题组搭建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肖校长督促我们认真学习的机会,也感谢作者余文森博士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的深入阐述。首先简介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

2、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提到核心素养 ,刚开始我也是茫然的、一头雾水的,记得刚开始在课题开题前肖校长为我们下发了学习材料,学习后,我对核心素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修订的依据,对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走向起着重要的“风向标”作用。那么到底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又是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和欲望。本书的作者余文森教授也正是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

3、容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系统地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因此,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不断的提升了我的思考。所以带着自己肤浅的认识简单的从以下三方面谈一谈。1.核心素养的理解2.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关系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

4、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方面,自主发展表现在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两方面,社会参与则表现在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两方面。所以又称为六大素养。提到其关键能力,我们要明确,关键能力是指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分为阅读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三种。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等特征,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这三种能力之上的。所以说这三种能力是人生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从本质而言,品格处理的是人的关系。人必备的三种核心关系是: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的自律(自制)、表现在人与他人

5、关系上的自尊( 公德)、表现在人与事情(工作学习)关系上的认真 (责任)。品格:品格即人性,品格即精神,品格即行为。二、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一、概念的区别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料+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个人简单地理解为学科核心素养从一个学科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中,落实对学习者的素质培育和人格培养,也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体现学科本质的品格和能力。二、之间的联系

6、我个人觉得两者本质的区别在于学科的不同,所以要体现出学科本质的特点来,但总体来说都要以核心素养为主。比如语文学科它要体现语言文字的建构和运用、文化传承和理解,讲究的是文学素养的提升,数学学科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训练、抽象思维的建构以及推理、计算等等,所以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都是在核心素养之下的。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以上是我对本书内容上的一点理解,带给我思索的部分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针对这一点结合着自己从教的语文学科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任何学科都包含了知识、方法、价值这样三个维度的要素。书中讲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同时又高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7、。说到品格的培养,我想到了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观念上的转型就是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平时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实我们要做好的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培养孩子正确的三观是比教授知识更重要、更紧迫。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适时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及时体现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也只有兼顾到了语言文字和思想两方面的内容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学科的素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善于在语文教学的不同环节中,捕捉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不失时机地对学

8、生进行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落脚点,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分为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书中明确指出: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我觉得这些阐述特别有道理。为此,我想到了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一、领悟学科内涵如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我觉得首先要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它是实施有效培育策略的关键。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部分。

9、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明确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活用教材文本,全面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1、质疑导学,培养学生探究感悟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培育学生质疑的思维能力,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研究是关键,平时的教学中仅仅是靠一本书、一支笔、几张幻灯片、小组合作是不够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所以说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文本,发现文本中最有思考价值,提出最具引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帮助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2、读写结合,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想象力与创新力。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可以依托文本教材

10、,发掘写作知识,教会学生表达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想象力,创新力。3、精读精讲,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能力 精讲是不仅是教学的绝招,也是语文教师的功底与魅力,其中朗读是不可缺的环节,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法宝,课堂上的“书声琅琅,情意浓浓”渗透着浓烈的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味,震撼学生的心灵。此外,文章的精妙处、优美处、体会深刻处等,教师要精讲,讲透。特别是学生知识与理解不够掌握的文本与文段,教师就要讲出自己的感悟与特色,去感染与熏陶学生,诱发启迪学生。这既是教师语文专业素养的体现,更是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榜样与熏陶。 三、开展多元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品质1.走进教材,开展

11、活动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为此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好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访问调查、整理展示等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锻炼能力。2.走出教材,扩展阅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既可锻炼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

12、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去读,加强阅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同时我想到了作为教师,要实现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化,我们自身应该多读书、多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积淀与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生。总之,“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追求和努力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与专业素养,抓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策略与途径,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就能培养出一代新人。 最后,希望领导们多多指导,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