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18469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相互作用 3.3.2 静摩擦力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2 静摩擦力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学习目标】1、能准确说出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2、结合实例分析,能准确的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区分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3、结合实例,掌握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方法,并能准确分析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重点难点】重点: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难点:认识静摩擦的规律,能准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导学流程】1、 基础感知任务一、静摩擦力思考: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区别是?方向:_。大小:静摩擦力大小一般采用_知识进行求解。 例1、水平地面上放有重为100N的木块,已知木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0.5,当推力分别用下列各

2、种力推木块,试判断下列各种情况下木块所受的摩擦力:(1)水平推力为30N,摩擦力大小为_N,属于_摩擦;(2)水平推力为40N,摩擦力大小为_N,属于_摩擦;(3)水平推力为50N,摩擦力大小为_N,属于_摩擦;(4)水平推力为100N,摩擦力大小为_N,属于_摩擦;思考: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否是一个定值?2、 深入学习任务二、静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思考:由例1中(1)(2)(3)可以得知,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_的增大而_,这个变化趋势在什么范围内是成立的?2、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是否有关?最大静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任务三、静摩擦力的判断相对”的含义: “相对”指的是研究对象相对于_而言,即以_

3、为参考系,而不一定是物体相对地面的运动(如:斜面传送带将物体运到高处)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一般可采用假设法判定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即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判断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此方向即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进而判定静摩擦力的方向例2、试分析下列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例3、结合静摩擦力的定义判断下列摩擦力是静摩擦力还是动摩擦力1、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上升的物块,此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的类型及方向 2、人在走路或者(跑步)时,分析脚所受到的摩擦力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3、物块随着传送带一起匀速下滑时,物块受到的摩擦力的类型及方向思考:(1)阻力和动力是相对于物体的运动而言,若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则

4、该力是动力,反之则为阻力。请问,这里的运动方向一般是针对什么参照物而言?(2)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三、迁移运用1、有三个相同的物体叠放在一起,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物体之间不光滑,如图所示现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乙物体上,物体仍保持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丙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左B甲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C乙对丙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右D丙对乙的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水平向右 2、如图所示,一重为40 N的木块原来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某瞬间在水平方向上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相反的力F1、F2的作用,其中F113 N,F26 N已知木块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设最大静摩擦力

5、等于滑动摩擦力,求: (1)木块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2)当只将F1撤去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若撤去的力不是F1而是F2,求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问题记录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

6、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