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

上传人:yikuai****ou999 文档编号:92118020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与教学反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一、三维目标1、体会父爱与母爱,学会艺术地爱,努力做一个成熟的人。2、在筛选信息、梳理结构的基础上准确解读文本。3、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句子的含义。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三、教学方法点拨法、问题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而好父母除了提供给孩子一个遮风避雨的温暖巢穴,同时也给他们一双能够展翅高飞的羽翼。可见,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之爱,温暖而执着。当然

2、,这是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性认识,那么,如何理性的看待父母之爱在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作用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二)、作者简介艾瑞克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心理分析和宗教、被遗忘的语言等。(二)、文本分析一个人的爱的能力发展。(13)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48)探讨了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就是父爱与母爱的综合的问题。(910)(三)、问题探

3、究1、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是怎么样的呢?年龄段特征刚出生阶段无被爱的意识8岁以下有被爱的意识810岁用努力去唤起爱少年时期感受到爱唤起爱的力量成熟时期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2、作者是怎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1)、父爱与母爱的特点母爱的特点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爱的特点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2)、区别母爱是无条件的,爱你没商量;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须得像我。3、在作者看来,父母的爱有何优点又

4、有何缺点?(1)、母爱:优点:无条件缺点:无法赢得。(2)、父爱:优点:有条件缺点:必须靠努力,否则会失去。4、母爱与父爱的作用是什么?(1)、母爱代表自然世界,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温和、独立(2)、父爱代表思想世界,给孩子信心,指导孩子生活、理智、自信因此,父母不仅给了孩子爱,他们还使孩子在爱中成长,又学会去爱别人,这是一个理性的过程5、孩子的爱与母爱、父爱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归纳主旨)孩子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从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6、一个成熟的人需要怎样的爱?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树立起两个形象。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

5、母,学会自立。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故母爱与父爱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爱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互补的,缺一不可的。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七、课堂小结:爱是一种胸怀,忧乐天下是无私的爱,游子春晖是深沉的爱,高山流水是真挚的爱,地老天荒是浪漫的爱:这是充满激情的爱。爱更是一种能力,孟母三迁是爱,岳母刺字是爱,发乎情止乎理也是爱:这是理性的爱。拥有激情和理性的双翅,爱才会飞得更高、更远、更持久!七、课后作业(学有所悟)1、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母爱或父爱的随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反

6、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中第二课。这个单元是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的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学会思考社会、人生等与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因此,执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我首先看成一篇随笔散文,同时也看成一篇议论文。因为这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我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设想等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一、上本堂课的基本步骤:导入:引一段话导出话题“父母之爱”围绕话题,学生自由发言(诗词、文章、歌曲等皆可)引出并朗读一位英国心

7、理学女博士关于对父母之爱的理解的话语,再导入本文。明确教学流程: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知识积累、自主合作。 3、文本探究、互动点拨。 4、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5、教师寄语 课堂小结。知识积累,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间交流学案)1、作家作品:弗罗姆与爱的艺术,挑选优秀句子朗读。 2、语基巩固:对文中重要句子、词语设置填空题,考察词语释义及运用。挖掘文本,探究学习。文本探究,互动点拨:筛选组合信息,问题式合作探究。合作探究:1.解题:爱(父爱、母爱、孩子的爱)(附:板书) 2.整体感知,理清文脉。问题探究:1.母爱与父爱的性质,优点与缺点各是什么? 2.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

8、有什么特征?(附:板书) 3.“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如何理解这两种爱? 4.思考:人如何完成自我成熟的一生?拓展延伸、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生活点滴,感动瞬间。 观看:一组教师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组学生及其家人的照片。师生交流,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教师对学生发言略作点评2.思考如何发现爱、感受爱、实践爱,让爱充满人生。巩固练习:仿句练习(指导仿句仿写审题及方法)请仿照句式写两句话,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教师寄语、课堂小结:1、教师心语(下水作文)及学生朗读整理的父母之爱的诗句结束本课学习。2、结束语。二、教学设计理念:因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一篇随笔。从应用角度来

9、说,它其实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不是简单的对父爱与母爱的歌颂,而是为了构建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剖析。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关注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不是理性转变成感性。解读文本时:第一,要求学生学会从文段中读出有用信息,进而疏通文章思路。第二,探究和评价作者对父爱与母爱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于理想人格的分析。第三,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下面谈谈我设计这节课的几点想法:1、备课懂得取舍。一是教学目标的取舍,确定教学目标时,暂时放弃一些知识目标,尽量体现“简洁”的原则,选取较小的切入点,使自己的讲课有章有法,“以小见大”,突出

10、重点。二是探究问题的取舍。备课前我思考了自己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类,看看哪些问题必须要探究,哪些问题可有可无。然后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该综合的综合,该删减的删减,该补充的补充。三是教学内容上的取舍。注重了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教学内容。2、融入自身修养。教学中体现出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教师的自身修养,关键在于学习、运用、创造六个字。能把听到、学到的有关教学艺术的书和文章运用到教学中,大胆模仿和借鉴,在语文课中不断尝试和总结。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3、落实合作探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理解了,课堂教育才

11、算是成功了。在上本次课前的预习课时,我发现学生基础不同,对文本理解也不同。分层教学很重要。所以在备课备学生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合作探究问题我便让学生分层完成。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下都动了起来,课上分组展示,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体现他们思想火花的舞台。而我只作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有目的、有预设性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投入学习。4、用好多媒体教学。第一,明确多媒体的辅助性,一切设计都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不管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第二,考虑多媒体实用性。设计时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课本拷贝”,应为学

12、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而设计。选材必须精心、准确、体现实用性。选择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选能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选择传统教学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内容。三、教学反思得与失:反思所得:第一,梳理思路清晰。对文本把握整体不错,先解决母爱及其本质,然后是父爱及其本质,最后是成熟的爱。做到了感性上升到理性。第二,照片聚焦感动。联系了学生实际生活,收集了学生与父母的合影,引导学生讲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更好的理解父爱、母爱的区别以及在人成长中的不同作用。第三,小实践大收获。学习应是一种最大的实践,知识不光是书本所得,也该是实践体验中得。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孩子进行情

13、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反思所失:1.课文难易把握。课文中的某些句子比较晦涩,让学生难以读懂,课文中所体现的弗罗姆的某些观点还值得商榷。本课作者艾?弗罗姆是西方人,在语言表达上与中国的语言表达有差异,学生有点不习惯,给理解文章带来难度。如果备课设计前选用表现父爱与母爱的网络视频,增强视觉感受,更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2.课堂引导力度。在引导艺术上还不够,在抛出问题后没有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活跃,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一些问题时让学生有点被动。譬如在让同学们讨论“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两种爱

14、的区别时,他们辩论得很激烈,达到了我预设的活跃课堂的目的,但是后来我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仅停留在表面,以至于这一个环节有放却没有收,比较散,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3、课文定位存疑问。通过这一节课,让学生学会什么东西,仅仅交代母爱父爱的本质是什么吗?学生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在教学中设计了围绕刚过的母亲节和即将到来的父亲节话题,仿句练习。本以为学生能够写的很好,但是设计内容多了,学生课堂联系时间不够,感觉写得不太满意。总之,如何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备课前期的资料准备要充分,备课时的预设环节要想到,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要体现教学机智,还有课后反思尤为重要。古语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希望战斗在一线的教师一定要记住“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的流程,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教学才情和教学机智,让语文教学苑开出更绚烂的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