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2110157 上传时间:2019-07-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9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9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导语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既是“欧风美雨”的产物,也深受近现代中国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的考查频率相对较低: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西习俗的融合、“剪辫易服”和节假日的变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关系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仍需重点关注。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转变。2.表现(1)近代(2)现代知识点二饮食与居室的演进1.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2、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于世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知识点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背景:、_、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表现(1)婚丧礼俗:清末民初

3、,新青年男女开始主张_,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2)社交礼仪:民国成立后,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3)思想观念:女子获得受_并步入社会。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构图解史】 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信息提取: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受时代发展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阶段性。【构图解史】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及影响【构图解史】 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信息提取: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主

4、干知识速记答案知识点一1.平民化2.(1)中山装旗袍(2)列宁装知识点二2.(1)四合院知识点三1.新文化运动2.(1)婚姻自主(3)教育权利探究1从“唯物史观”角度解读近现代生活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5、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辩证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社会影响(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6、。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认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1.(2016海南单科,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A.

7、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解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一味追求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早就丧失了当初的活力,故A项错误;由“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可知其与新式教育与传统科举是不相融的,故B项错误;新学之人认为发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区别,新旧学的根本区别在教育的内容,故C项错误;由“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可知,虽然新学追求民权,但并无报效国家的有效方式,只能服从封建选拔人才的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2.(2016江苏单科,10)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

8、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解析材料描述的仅是个别现象,并不是妇女的普遍选择,故A项错误;男女平等思想在近代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体现了政府的态度是限制该行为,说明当时女性的新潮行为冲击了传统习俗,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法治精神,故D项错误。答案C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解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

9、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2.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1)移植性:直接吸收西方习俗文明,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流行。(2)变异性:中、西习俗文明

10、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3)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习俗文明,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1.(2014江苏单科,6)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由漫画提供的信息,社会上某些人只剪辫梢(“崇尚西法”),不剪辫根(“保存国粹”),期望“发辫之将来”去梢不去根,说明这些人传统旧观念根深蒂固,故答案为C项。A项仅反映漫画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主旨。答案C2.(2018日照模拟)下图是1929年2月10日官方报纸长沙日报上发表的打倒

11、正月初一专号,这反映出当时()A.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B.风俗改造有激进倾向C.文化专制趋势加强 D.新文化运动持续发展解析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打倒正月初一反映出对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它的可取之处,彻底否定的做法有激进倾向,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现代社会生活及习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1.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核心论点:“断发易服”就包括剪辫子与穿西装这两个方面;刚兴起之时,阻力很大,它是西方文

12、明影响的结果。2.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睦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别注重保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1.(2018海南单科,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

13、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B.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解析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故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故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

14、,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1935年4月3日,“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在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57对新人结成佳偶。没过多久,汉口、北平等地纷纷效仿,几乎每届都由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这反映出()A.市民生活习惯日趋文明B.追求自由观念深入人心C.中国传统习俗逐渐消亡D.政府积极推动移风易俗解析婚礼仅是“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不能反映其全貌,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是否为自由婚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第一届新生活集团结婚”,仅是上海集体婚礼的开始,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上海市江湾市府礼堂举行”“市长等名流给他们证婚”可知,集体婚礼体现了一定的政府鼓励行为,故D

15、项正确。答案D考法1近代中西方社会习俗的碰撞与融合【考题1】 (2017课标全国,29)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答案B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清误区本题为史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误区,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彩,另一方面,客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