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10365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东营市英才中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三角形单元评价测试(鲁教版)班级 姓名 成绩 (时间:90分钟 分值:12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5 (B)4,5,9(C)20,15,8 (D)5,15,82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 cm和7 cm,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3 cm B4 cm C7 cm D11 cm 3. 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它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3cm,则它的周长为( )A10cm B19cm或14cm C11cmD19cm4. 如图,已知AC=DB,AO=DO,CD=100m,则A,B两点

2、间的距离()A.大于100 mB.等于100 mC.小于100 mD.无法确定5.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A.B.C.D.6. 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中的方式叠放,则等于()A75B60C45D307. 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的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有()A一处 B二处 C三处 D四处D8. 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3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方法

3、是()A带去B带去C带去D都带去9.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BD,CE相交于O点,且BD交AC于点D,CE交AB于点E某同学分析图形后得出以下结论:BCDCBE;BADBCD;BDACEA;BOECOD;ACEBCE,上述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 B. C. D.10.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DC,连接BD,BE平分ABD,BEAD,EBC和DCB的角平分线相交于点F,若ADC=110,则F的度数为()A115 B110 C105 D100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1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5和10,则第三边长x的取值范围是12. 如图,在AB

4、C中,已知1=2,BE=CD,AB=10,AE=4,则CE=_.13已知ABC底边BC上的高为8cm,当它的底边BC从16cm变化到5cm时,ABC的面积减少了cm214.如图,点B,E,F,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A=D,B=C,要使ABFDCE,需要补充的一个条件是_(写出一个即可).15如图,若CD平分ACE,BD平分ABC,A=45,则D=16. 如图是由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图,其中1+2等于17. 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BE平分ABC交AC边于E,BAC=600,ABE=25求DAC的度数18如图所示,在折纸活动中,小明制作了一张ABC纸片,点D,E分别在边AB、

5、AC上,将ABC沿着DE折叠压平,使点A与点N重合(1)若B=35,C=60,则A的度数为;(2)若A=70,则1+2的度数为三、解答题(共58分)19.(10分)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 ABCBAD求证:(1)OA=OB;(2)ABCD20.(11分)如图,ABC中,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EAD=5,B=50,求C的度数21(12) (1)如图,你知道BOC=B+C+A的奥秘吗?请用你学过的知识予以证明;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

6、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2)如图,设x=A+B+C+D+E,运用(1)中的结论填空 x=; x=; x=; 22.(12分)八年级(1)班同学上数学活动课,利用角尺平分一个角(如图).设计了如下方案: ()AOB是一个任意角,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OM=ON,将角尺的直角顶点P介于射线OA,OB之间

7、,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与M,N重合,即PM=PN,过角尺顶点P的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1)方案()、方案()是否可行?若可行,请证明;若不可行,请说明理由.(2)在方案()PM=PN的情况下,继续移动角尺,同时使PMOA,PNOB.此方案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

8、,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23.(13)如图,河岸上A、B两点相距25km,C、D为两村庄,DAAB于点A,CBAB与点B,已知DA=10km,CB=15km,现在AB上建一个水泵站E,使得C,D两村到E站的距离相等,求E应建在距A多远处?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