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98206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新课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学习过程:一、导入二、示标三、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借助拼音及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6分钟后指名轮读课文。1、生自学2、指名轮读课文3、重点字指导:静谧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资料 召开 起源4、词语理解静谧:安静的意思。近义词是“宁静”。不可思议:是指不可想象,不能理解。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四、再读

2、课文,理解大意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课文讲了哪位科学家?他有什么发现?他的“假想”是什么?(引导读第4、5段,质疑。)2、他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引导读第2段,打出世界地图,学生对照理解。质疑。)3、他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引导读第7段,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4、这些证据是如何获得的?(交流)说明了什么呢?(1)生自学(2)讨论、交流(3)小结(1、魏格纳;他的发现是:从海岸线的相似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块都能够较好地吻合在一起。他的“假想”:在太古时代,地球上所有的陆地都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不断漂移,才分成今天

3、的各个大陆,它们的海岸线才会惊人地吻合。2、通过用手指不断地在地图上画各个大陆的海岸线,对陆地进行比较后产生的发现。3、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 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 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 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4、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5小结:现在,大家是否已经清楚了魏格纳发现的地球的秘密。一起观看大陆漂移动画,看完说说你的感想。五、小结大自然、地球、宇宙中未知的秘密还有许许多多,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勇于探索,就像魏格纳。六、当堂训练1、找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1)

4、魏格纳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比喻)(2)秋天到了,高粱涨红了脸,稻谷笑弯了腰。(拟人)(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如果就 因为所以 即使也(1)(即使)遇到了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克服。(2)(因为)大陆块在不断地漂移,(所以)分成今天的各个大陆。(3)(如果)明天天晴,秋游(就)会按期举行。板书: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

5、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

6、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勇于探索善于发现 因病住院观察世界地图假说的提出 惊人的发现不可思议地吻合 认真观察“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

7、?”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大胆假设大陆漂移假说 请教专家肯定了假想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假说的验证 亲自考察广泛查阅资料 不懈论证 创立学说震动地质界第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