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7480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两课时 苏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3、古诗两首课 型阅读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磨”。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重点:抓住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积累古诗词。教学准备PPT。教学时间2课时。教 学 过 程(第 1 课时)课时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课时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望洞庭所描绘的月下洞庭的景色。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色。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环 节 内 容二备修改一、揭示课题1、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从

2、课文中感受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今天,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2、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

3、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二、教师导学从“了解字义”“懂得诗意”“朗读诗句”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三、学生试学(看看、做做)一、课前预习任务:1、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资料理解诗句。2、找一找有关洞庭湖、峨眉山的资料。3、自学生字词,描红。二、朗读并和同桌交流预习情况。四、课堂同学(反馈、讨论)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正音:洞dn、潭tn、螺lu、磨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交流。(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

4、天的晚上。“两相和”: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朗读: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

5、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出示: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朗读。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想象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

6、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五、课堂小结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上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六、当堂训练1、用钢笔描红。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七、作业布置背诵望洞庭说一说洞庭月下美景。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望洞庭唐 刘禹锡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教后反思课 题3、古诗两首课 型阅读教 学 过 程(第 2 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

7、诵诗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课时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 环 节 内 容二备修改一、揭示课题引入谈话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二、教师导学 1、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

8、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2、简介“峨眉山”。“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

9、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

10、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3、理解诗句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11、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根据注释引导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三、学生试学(看看、做做)

1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四、课堂同学(反馈、讨论)(一)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二)学习峨眉山月歌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2、自学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君”、“羌”。3、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4、简介“峨眉山”。5、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指导。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

13、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6、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8、练习背诵,默写诗句。五、课堂小结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六、当堂训练带着问题来读书。1、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都是描写_(A、夏天的景色的;B、春天景色的;C、秋天景色的)。2、望洞庭通过丰富的_和形象的_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作者行船时思念_的感情。七、作业布置朗读我最强,回答问题我最棒。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2、请写出后两句的意思:_3、诗中共提到五处地名,请用“_”画出来。知识拓展我能行。1、洞庭湖位于我国的湖南省,是我国的第_二_大淡水湖。峨眉山在四川省,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本课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还有秋词、乌衣巷等;本课作者李白的古诗还有静夜思、赠汪伦和山中与幽人对酌等。3、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1)_、_。(2)_、_。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