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5950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_西师大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圆的周长 第2课时 圆周长公式的应用u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教学内容: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

2、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教科书第17页例3,利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u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3、。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教学提示: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3,例3是一道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半径和直径的实际问题。 已知圆周长求直径和半径,可以把圆的周长公式进行变形,由C=d推导出d=C,由C=2r推导出r=C2,然后用算术法进行计算。教材上安排的是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答。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学生只要记住一个基本公式,就能解答有关圆周长的问题。因此在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列方程求解。u

4、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u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圆周长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运用圆周长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u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直尺、圆规等u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入(多媒体出示一些美丽的圆形建筑物)。谈话: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圆形物体,今天我们一起到街心公园,领

5、略一下公园美丽的景色。公园中央有一个圆形水池,绕水池一周是31.4米,你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求出这个水池的直径吗?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圆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设计意图: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1.复习铺垫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问题。 (1)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 )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个( ),我们把它叫做( ),用字母( )表示。 (2)说出圆的周长公式,口答下面各题。 d=1厘米,C=? r=1.5米,C=?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两个小题,使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

6、识,为下面学习探究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打好物质基础。】2.教学例3。出示例3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想一想这些信息与圆的哪些知识有关。教师可提问,能不能用公式表示出相互间的关系? 学生思考后汇报。 C=d,C=2r教师可接着追问,你能根据圆的周长公式表示出直径和半径吗?学生小组内交流,交流后汇报。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认真审题,分清每题的条件和问题,合理地运用公式。学生完成后,投影展示学生的解法。 解:=31.43.14=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师生共同评价,展示交流时,让学生

7、说一说每一步的含义。教师接着提出:能不能直接利用圆的周长公式求解?学生思考后可能回答用方程求解。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适时给予指导。汇报展示: 解:设花台的直径是d米。根据Cd得: 3.14d=31.4 d=31.43.14 d=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师生共同评价,展示交流时,教师强调解答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师生共同小结:已知圆的周长求直径和半径,可以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也可以利用公式直接列算术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利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对圆周长公式的理解,不但锻炼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同时也是对知识进一步的深化和理解,起到了很好的巩固 作用。】 (三)巩固新知1.处理课堂练习第3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然后独立计算。解决这两个问题时,要让学生认真审题,明确每个图形的周长指的什么,再进行计算。计算第一个图形的周长时,不能简单地计算出圆的周长然后除以2,这是一个半圆,半圆的周长不等同与圆周长的一半,还要加上一条直径,计算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时,要提醒学生计算出圆周长的后,还要加上两条半径的长。 2.解决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4题。解题时提醒学生树干的横截面是近似的圆形,本题相当于已知周长求圆的直径。3.处理教材第18页练习四思考题。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2只蜜蜂分别沿着阴影部分的边缘

9、爬1次,所爬的路线分别是什么。第1只蜜蜂所爬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上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第2只蜜蜂所爬的路程是正方形的周长加一个直径为4的圆的周长。从而得出两只蜜蜂所爬的路线一样长。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更加熟练地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四)达标反馈 1.在一个周长为100cm的正方形纸片内,要剪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长200米的铁丝绕一个牛栏围上3圈后,还余下11.6米,这个圆形牛栏的半径是多少米? 答案:1.10042=12.5(米)2.(20011.6)33.142=10(米)(五)课堂小结 今天

10、你有什么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你解决有关圆周长的实际问题有哪些帮助?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知识,有利于反馈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检查学习的效果。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6) 布置作业1.用一根长125.6厘米的贴条做一个圆形的铁环(接头处忽略不计),这个铁环的直径是多少厘米?2.砂子堆在地面上占地正好是圆形,量出它一周的长度是15.7米,那么砂子堆的半径是多少米?3.一个铁环直径是60厘米,从操场东端滚到西端转了90圈,另一个铁环的直径是40厘米,它从东端滚到西端要转多少圈?4.一辆自行车的车轮半径是40厘米,车

11、轮每分钟转100圈,要通过2512米的桥,大约需要几分钟?答案:1.125.63.14=40(厘米)2.15.73.142=2.5(米)3.603.1490(403.14)=135(圈)4.403.14100=12560(厘米)=125.6(米) 2512125.6=20(分钟)u 板书设计圆周长公式的应用 解法一: 解法二: 解:=31.43.14=10 解:设花台的直径是d米。根据Cd得: r=d21025 3.14d=31.4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 d=31.43.14 d=10 r=d2=102=5 答:这个花台的直径是10米,半径是5米。u 教学反思 圆周长公式的

12、应用这节课的重点是在理解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的设计了一些复习题,给下面的学校做好铺垫。在学习新知识时,放手给学生解决,先组内交流,自主探究,再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反馈,课堂效果颇佳。 整个的教学过程,我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解决了问题。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解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今后我不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巧妙设计问题,在各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灵巧的、新颖的、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我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