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2042153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知道洪秀全。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重点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教学内容新课导入导入1(图片式导入)(课件洪秀全)图中的人物是洪秀全,广东花县人。农民家庭出身,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中。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洪秀全利用宗教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在14年后又覆亡了呢?让我们走进本课探究这些问题。导入2(温习式导入)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处于苦难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面对外国列强铁蹄践踏我们的家园,中国人民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风起云涌。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将农民起义推到了

2、历史最高峰。金田起义是如何爆发的?它为什么迅速发展起来?太平天国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方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3课,去探究这些问题。课堂探究板块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合作讨论:(1)金田起义爆发的背景是怎样的?(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和建立政权的标志是什么?答案:(1)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主权丧失、领土被强占,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的入侵,清王朝的搜刮使得民不聊生,太平军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2)金田起义;永安封王。过渡语:在科举道路上屡屡失败的洪秀全领导了金田起义。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了什么文献?提出了怎样

3、的救国方案?板块二定都天京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请回答:(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是哪一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 (2)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救国方案能实现吗?为什么?答案:(1)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2)不能实现,体现了绝对平均分配土地的思想。绝对平均,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所以根本无法实现,这是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过渡语:太平天国建立了政权,颁布

4、了天朝田亩制度,最后的结果如何呢?板块三天京陷落(1)哪一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结果如何?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答案:(1)天京事变。(2)结果:被清政府与外国侵略势力联合绞杀;评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结束语: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反

5、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说明,单纯的农民抗争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板书设计当堂达标1.“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这首题太平天国战史对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进行了评价。1851年,洪秀全在哪个地方发动起义并建号太平天国(A)A.金田B.南京C.青浦D.慈溪 2.太平天国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B)A.金田起义B.永安封王C.定都天京D.青浦大败洋枪队 3.近代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也使得近代中国人民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了反侵略的任务。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B)A.林则徐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 C.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4.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点表现在(C)运动规模空前巨大反封建同时反侵略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主张A.B.C.D.教材图片分析金田起义浮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史料积累 “今春既交,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曾国藩教学反思第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