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课件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9200344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PPTX 页数:14 大小:11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赏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赏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赏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赏析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赏析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赏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赏析课件(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了却”“可怜”分别是什么意思?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2.【参考答案】(1)了却:完成。 可怜:可叹。 (2)【参考答案】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1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2分) 14仔细阅读,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天下事”指的是什么?(2分) 15.词末“可怜白发生”一句凝聚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请做简要分析。,1、收复中原,统一国家。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3、既点

2、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4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5)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1)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 、 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4)“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分)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8.(3分)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仅答出“辽阔”

3、或“宏伟”也可,1分) 异: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 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9.(2分)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登岳阳楼 望洞庭 8.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3分) 9.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蝉虞世南 (1)对下

4、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场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2)“居高”的“高”有哪两层含义? (3)三、四两句诗实际在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做人的道理?,答案:1、D 2、明确: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

5、格之高。 3、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孤雁 杜甫 (1)分别概括诗中孤雁和野鸦的形象特点。 (2)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实际上融入了自己怎样的情感?(“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离乱飘泊中孤独痛苦的失群者 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离乱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显出诗人对同伴的无限思慕、迫切追求的心情)。,鹧 鸪 郑谷 (1)颔联中“雨昏、花落”渲染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这一联涉及了哪些历史人物或传说?(2)体会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3)颈联写“游子”“佳人”的作用是:(4)这首

6、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答案:、凄迷意境、伤感氛围;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乍、才”二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3、“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4、游子的乡愁旅思(借鹧鸪啼声哀怨凄切),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

7、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 (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案: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

8、,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观刈麦(1)选出下面对观刈麦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B“贫妇人”“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是因为“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形象揭露出官府对贫苦农民的残酷剥削。 C“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看到农民劳作的情景,想到自己舒适的生活

9、,作者感到万分惭愧,内心不能平静,这是作者对农民生活同情和关心的反映。 D这是一首叙事诗,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切,历历如画,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2)如何理解诗中“力尽不知热”一句的内涵? (3)诗中那位贫妇人的言行反映了当时一个怎样的残酷现实? (4)诗的末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A 2、不是真的“不知热”,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3、表现了租税剥削的沉重和人民生活的痛苦;4、(对比)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黄鹤楼 崔颢 (1)解释下面的

10、词浯。 历历:_;乡关:_。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案:1、指(汉阳林木)分明可数。2、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3、寂寞、惆怅;4、“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归园田居 陶渊明 (1)选出表述

11、不恰当的一句(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二句,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劳动的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2)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3)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倾向? (4)赏析“带月荷锄归”一句(结合本诗说说陶诗的风格),答案:、C;2、归隐之心愿(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3、厌恶官场、喜爱田园(颇为无数仕途不顺的文人欣赏);4、描写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把劳动写得富有诗意,语言平淡而又意境醇美。(这就是陶诗的独特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