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900283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122 大小:7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古传统文化讲座共选课件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儒为主的诸子学观念梳理,第三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BC770BC221年)历550余年的“大时段”完成了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由“家天下”的分封制转变为“私天下”的郡县制的“大变局”转化。如果把春秋之前与战国之后的两个王朝拿来比较,即把周幽王的统治与秦始皇的统治作比较,就会发现历史似乎确实有“断层”,尤其在社会政治领域诸如政权的构建、君臣的关系、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等方面,简直是无法作比。,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这就涉及到了历史研究的两个方法论问题:法国年鉴学派的历史“大时段”论与福柯的历史“断层”论。关于这两大派观点的不同以及争论的

2、激烈,我们不去管它。但是当我们用春秋战国把前后两头的历史联系起来时,就会发现:历史在其演进的过程中,既有“大时段”的积累,又有“断层”的飞跃。“断层”出现在“大时段”之后,没有这种“大时段”的“大变局”,就很难感觉到历史的“断层”。,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历史“断层”的出现是历史“大时段”所带来的大变局的必然结果;有了“大时段”使“知识考古学”有了意义,有了“断层”说使历史分“大时段”获得了支点。所以说,从历史方法论的角度讲,他们二者应该统一互补,而不是对立排斥。,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自从夏启建国以来,中华民族发生“大变局”的时代只有两个,一个是春秋战国,另一个是明末万历后期即17世纪以

3、来到中华民国建立。第一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取代了贵族共有的“家天下”,第二个“大变局”导致了以代表阶级或阶层利益的“党天下”民国制取代了以一姓皇帝的“私天下”王朝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当然第二个“大变局”之后,共产党取代了国民党,时间已经走过了一个甲子,前30年主要是斗争,后30年重在建设,现在努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中国化,一心要由大国到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些大家有深切的感受,但不是我们讲座的内容。,大的外来思想文化对我们传统的影响也有两次,一次是佛教,另外一次是西学。前者是纯思想文化的影响,后者则以先进的文明为载体,所以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无论在深度

4、还是广度方面都远远超过以前。,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巨变,首先是发生在经济领域,牛耕技术与铁器推广带来了农业经济的深刻变革。所有权领域出现了“私田”现象。与之相应,国家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诸如“初税亩”、“作丘赋”等。私有土地的合法化,这从经济细胞方面引发社会结构的裂变。其次,政治上的称霸实际玩的是经济牌,先后出现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春秋五霸都是以经济实力强大为基础的(宋襄公不信这个理,结果被时代愚弄)。,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怎么才能使经济强大?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实行变法改革。这种源于经济而表现为政治的变法运动,不仅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同时使社会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使社会

5、的阶级与阶层重新整合。这个过程是对传统社会的解构。第一就是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至上王权被“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亵渎,周天子的君威日渐消弱,乃至名存实亡。,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时期是设法消弱王权的时期,战国时期则是新兴君主力争权力独有、威势独尊、处事独断的权威重建时期。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王权观念重新整合的时期。前者是王权解构,后者是君威重塑。,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次是所有的贵族、平民以及奴隶都面临出路的选择。社会阶级与阶层进入重新组合与构建的时期,原来的旧贵族在挣扎着,新兴地主阶级诞生后日渐强壮,农民的队伍在扩大,自由民或挤进小地主的群体,或变成农民,奴

6、隶的群体在萎缩,“工商食官”的传统局面也出现了变化,手工业者与商人摆脱官府自谋生计,推动了经济型城市的快速形成,并使自己慢慢地成为社会的一个阶层市民阶层。,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最后是作为贵族阶层的底层,排在王、诸侯、卿大夫之后的“士”由于社会的动荡而被从尊贵的“学在官府”、“王官之学”的位置上游离出来,进入了“民”的群体,当然士、农、工、商,为“民”之首。这也叫“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吧。不管如何,脱离了官府而游离于社会的“士”阶层的出现,为诸子百家的形成提供了首要条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其实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有系统思想主张的不过五家,这一点司马谈基本看到了(见司马迁史记论六家要旨

7、),把它概括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而名家与阴阳家也只是有些零碎的主张,真正有思想体系的唯道、儒、墨、法四家。,但后来的刘歆在七略中提出“九流”“十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接受这个观点),在司马谈六家说的基础上增加农家、纵横家与杂家,成为“九流”(可惜没能增加兵家而成十家),另外再增加一个小说家成为“十家”。,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不仅如此,刘歆还提出了诸家出于“王官之学”的说法:道出于史官,儒出于司徒之官,墨出于清庙之守,名出于礼之官,法出于理之官,阴阳出于羲和之官,农出于农稷之官,纵横出于行人之官,杂出于议官,小说出于稗官等。,刘歆的这些说法不是无稽之谈,它让我们了解到“学在官府”

8、时士子们就职的情况。但以此来说明诸子百家的来源就欠妥了。,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如果说,道与儒两家与他们以前的职业有些联系或许还可以,但是孔子之后,“有教无类”,兴办私学,为社会各个阶层培养了自己的文化人,才推动了后来的百家争鸣。所以有学者讲,孔子与百家争鸣的关系是“雄鸡一鸣天下晓”。这或许文学化了一点,夸张了些,但离事实不远。,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道、儒之后百家争鸣与“王官之学”无必然联系,而是社会自身变化的结果。由于教育的兴盛、私学的发展,使社会新兴各阶层都有了自己的文化人,代表自己发出呼声,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有学者熊十力讲:有思想者为“诸子”,有专业知识者称“百家”。备一说

9、),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春秋战国的“大变局”引发了社会各个领域、不同层面的巨变。我们这里仅仅想从道儒墨法四个主要学派的思想主张出发,通过梳理他们的重要观念来把握这个时期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目前学术界基本接受道与儒是先秦诸子学中两个最早的主要学派。,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一:道家的主要观念与传统价值观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聃、李耳,年龄略长于孔子,道德经),后来的主将是庄子(庄周 字子沐BC369286 庄子33篇,内7外15杂11,还有稷下的黄老学派)。,老子第一个贡献就是在宇宙本原上提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兴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子曰道,强为

10、之名曰大(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21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总之,不给神造世界说留一点空间,用高度抽象的“道”解释世界本原,是对易学“一阴一阳之谓道

11、”的系统发展。“道”是一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14章)的存在,它有高尚的品德,与万物之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1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老子道生万物的宇宙观代表了古代哲学论世界起源的最高水平。至于他在社会政治观方面,批判暴政(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不畏威、民不畏死)、讽刺儒家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大道废有仁义、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反对文明(智慧出有大伪、绝巧弃利、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虽有舟輿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

12、民复结绳而用之)、主张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追求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生观方面处下不争(被褐怀玉、上善若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荣守辱,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46章,富莫大于知足,乐莫大于无忧。);以及关于社会人生祸福、厉害的辩证思考(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认识论上的直觉主义、神秘主义(塞其兑、闭其户52章,不出户知

13、天下、不窥牖见天道47章,致虚极,守静笃。)等就不再细论。,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作为先秦道家的主将,它的最大贡献在追求精神自由、思想独立方面所做的探索,通过主体的“体道”、“得道”进入一种超现实的理想人生境界,一种完全的生命个体的审美境界。他没有老子那些“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57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60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以道助君者,不以兵强天下”等等的为统治者琢磨如何拥有天下、稳定统治的思考。他对人生的视觉不同,感受也特殊,实际是顺着老子“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14、,忠信之薄而乱之首”(38章)人类文明进化就是欺诈恶化,反对文明、否定进化的思路前进。,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也。岂不悲哉!”庄子可以说是人类史上最早提出人性异化的学者。人类创造了文明,但社会毁坏了人性。,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看到社会中“喜怒相疑,智愚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这种令人心碎的景象,他认为都是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非常聪明,人类又觉得自己是世界万物的主人,二者合起来造

15、成的。所以庄子告诫:任何一个个体的人不要用自己的是非作为人类的是非标准,人类同样也不要用族类的是非标准作为整个宇宙的是非标准,否则就是天下的不幸。,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他一再的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居”“正味”“正色”以及“我与若辩,若胜我我胜若”等来说明“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的道理,希望人们能真正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虽然一生贫寒,司马迁说他“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履,槁项黄戫”,但面对楚王派重臣带厚礼许高官的诱惑,而以“泥鳅与牺牛(或绣龟)”予以回绝。,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因为他认为当今人欲横流、人性扭曲、人智造

16、灾,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首先要保证全身免害。“为善者无近名,为恶者无近刑。缘督(中也)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他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与“材与不材之间”的寓言给学生,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的道理。,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首先要懂得个体珍惜生命,但同时也不要忘了生命要觉悟生死。全身免害是为了生命的存在,但绝不是庄子人生的理想。“道之真,在治身”,如果能“知道”、“达理”、“明权”,就可以摆脱小我(“吾丧我”),获得“真我”,而进入“形如槁木,心若死灰”,“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一大通”“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的“真人”“大宗师”的“人貌天行”的“逍遥游”境界。,第四讲:思想文化的成长,所以在庄子的思想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个体对生命的珍惜,生命对生死的觉悟,精神对自由的向往,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它给人超凡脱俗、崇高美妙的感觉,是一种境界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