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872770 上传时间:2019-07-0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8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论整理 好)(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纲要求,2012年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

2、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考纲解读,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即理解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的内涵(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包括哪些对象)。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即能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中提纲挈领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等关键语句的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等。 3“筛选”指根据试题要求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取舍来辨别选项信息的正误,“整合”指对原文信息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筛选并进行组合表述。,考纲解读,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即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顺序,抓住

3、要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即从具体语言材料中抽取文章主要内容,能概括段落中心、归纳内容要点、概括全文中心。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在整体阅读中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纲解读,考情分析,1.选材范围:在高考考卷中出现的论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一是篇幅短小,文字简洁,全文约900字,大都是大众化、通俗化的报道;二是信息密度大;三是成果价值高,发布时间近,往往是最新的又是水平最高的理论成果。 2试题样式:高考试题样式较为稳定。每年都考,一般设三题,分值9分,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偶尔一道主观题。 3.考题特

4、点:考点分布集中,“理解”与“分析综合”两个层级都有所涉及,六个考点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如“筛选信息,概括文意”几乎每年都考。,论述类文本(社科类章),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自然 科学类文章,社会 科学类文章,一般包括哲学、经济、教育、语言、历史、文化、伦理、民俗、宗教研究和美学原理等学科的论文,一些哲理性议论散文也可归入此类。,高考论述类文章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科技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阅读理解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快速阅读理解与把握的能力。 考查核心是思维

5、能力,主要是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论述类文章的考查方向,自然科学类文章选段一般模式(三段式),评价 (意义、应用、前景),综述(介绍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理论等),解说(原理、特点等),社会科学类文章选段一般模式(三段式),得出结论,综述(介绍有关的话题等),观点、论据、论证,论述类文本特征,自然科技类文本考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阅读时注意:,解释的准确性 依据的全面性,社会科技类文本侧重考察理解与分辨、抽取与推断。阅读时要注意:,考题设置:理解与分辨 回归原文,题目怎样出明确考查形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以考查具体阐释或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往往以解释句

6、子含意和分析作用的形式出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以解释词语(概念)含义的形式出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往往以具体阐述和抽象概括的形式出现。,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往往以提炼概括和分析评价的形式出现。,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往往以划分层次梳理思路的形式出现。,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往往是以辨析形式和体会作用的方式出现,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审读题干速读全文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审读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第一步 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明确题干

7、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第二步 读速读文本,阅读要求平心静气、全神贯注,采用逐句快读的方法,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力争基本把握整体文意。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本文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4)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二)阅读时要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

8、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

9、人名)。,特别提示 抓住关键词句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焦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的信息做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第三步 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强便于扣住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 1查找角度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内查语意。对照原文,

10、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命题者常将选项的干扰点设置在以下对应关系上:,部分与整体。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上有意混淆。(以偏赅全) 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作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也可能缩小)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 “有些”“几乎”“除之外”“到

11、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可以用笔圈画出来,或者作特殊的标志。,主观与客观。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导致主客观不符。 原因与结果。源流倒置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主要与次要。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

12、要方面。命题人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已然与未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 偷换概念。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注意: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有与无。有据与凭空(无中生有)从原文找依据、找推断。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

13、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 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实际上就是在时间上、逻辑上的混淆范围,即有意把原文中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此时应对照原文,注意表时间、表结果概念的关键词。注意“前、后”以及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的关键词语,言此与言彼(张冠李戴)圈出对象,知彼知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此时,应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特别提示 选择题的设置上有以下特点: (1)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部分选择题需要适度的迁移。不少设题不

14、再是较多地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的思路,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含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做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设题情形有三种: 形同意同(信息吻合,直接判断)、 形异意同(有所转换,实质一致)、 形似意异(迷惑性大,格外留意)。,论述类文本干扰项设置方法 1.过于绝对 6.偷换概念 2.以偏概全 7.答非所问 3.混淆时间 8.强加因果 4.模糊范围 9.已然未然 5.无中生有 10.张冠李戴

15、,2查找方法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2)借助“标志语” 借助“角度性标志语”。“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文章有时有“角度性标志语”,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同一个角度的文字往往集中在一起,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语言块的内容来概括。且试题的题干、选项也相应从一定的角度来设计,不仅读文时要注意

16、,读题时也要明确。,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查找信息一定要细心、周全,尽可能不偏移信息区,不漏掉信息点。,第四步 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透彻、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 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为了保证准确性,对每个选项可以采用“选项切片”法处理。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比对时除了借助,“角度性标志语”、“结构性标志语”,还要注意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