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46969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8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地理学第2章节课件(10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目的: (1)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经济活动区位的一系列相关概念。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因素及分析影响因素的方法、一般规律。 (3)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理论。 教学难点、重点: (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2)经济活动区位因子及其分析方法、一般规律 (3)经济活动理论,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章 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第三节 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 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 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第一节 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

2、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 (一)区 位 1.来源:源于德语Standort,意为位置、场所(1882年,W高茨) 英译为location,意为位置(1886年) 我国-区位 日本-立地 历史上中、俄和一些其他国家意译为布局、配置(有占据场所、并对布局的对象进行设计、规划、组合、调配等意义) 一般含义: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不同于位置),2.概 念: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3.内 涵 (1)场所、位置(静态)空间、地点等意(地理位置)。一般分为自然、经济、政治、数理等相对和绝对位置 (2)行为(动态)是一个过程(设计、组合、规划、建设、扩

3、展等)、行为随时间是变化的、选择场所有动态性 (3)人类对区位的选择是多角度、多层面、多方位、综合性质,一旦区位得以选择,便具有了长远性、战略性有必要进行区位选择的研究,(二)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简称区位论:研究人类选择活动场所的理论或关于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内 涵: (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什么样的人类活动集中于什么场所的问题) (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城镇体系建设、各种经济区的划分、规划等),二、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 (一)区位条件 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 的属性或资质。 2.区位主体占据区

4、位的事物。 注 意: (1)不同的区位主体有不同的区位条件要求 工业区位: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 农业区位:光热与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条件、交通及市场等。,(2)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动态观点,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 工业活动本身制造工艺技术的进步 生产中物耗水平和投入例的变化,原料、能源、运输等 地位相对下降,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 资本、市场等地位大大提高,工业区位,(二)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 定义: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制约性条件(区位因素)或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 (1)区位因子制约性的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是从生产者的角

5、度(费用和收益)进行影响区位主体因素的划分 (3)区位条件是从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生产条件)的因素来划分,图2.1 工业区位因子,内圈为主要因子 外圈为次要因子,(三)经济活动区位及其理论基础 1.经济活动凡是产生短、长期经济效益的活动 传统:生产、交通、流通、消费等; 现代:科研、宣传、生产、流通、消费等。 2.经济活动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据场所的行为 3.经济活动区位理论指经济活动占据区位的理论或人类选择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论。,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经济活动空间的有限性 经济活动对有限空间的竞争和经济活动空间移动的限制性(空间磨擦或距离磨擦) 区位条件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大规模移动的不可行

6、性,(四)区位论的分类 (1)广义与狭义 狭义:指个别工厂、事物最佳区位的规模理论(经济学范畴) 广义:关于人类各种空间活动的区位及土地利用的说明理论(人文地理学范畴) (2)微观与宏观,微观:个别对象或群组对象侧面的最佳区位理论 宏观:多种对象集聚的空间类型 (3)静态与动态 静态:个别因素抽象、孤立分析的区位理论(运费) 动态:多因素综合分析(系统性的,发展的生产、科研、开发、消费),(4)生产部门:农业、工业、交通业、服务业、城市等 古典:狭义、微观、静态,目标:经济满足。 现代:广义、宏观、动态,目标:综合效应满足,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通过水运,为每一种产业

7、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市场,这是陆运所不能办到的,因此正是在海岸,以及在通航河道两岸,各种产业自然而然地开始分工,并得到改进。 同时,斯密也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只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对自己最有利、成本最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贸易换回自己需要的产品。斯密的地域分工理论揭示了区域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要发挥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区位论的发展演化,李嘉图继承和发扬斯密理论的科学成分,提出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最有效、最合理的社会生产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生产自己在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并用这些产品去交换自己所需的产品,获得好处。该理论为区域产业布局、区域产业结构

8、形成提供了指导。,在区位论的发展史上,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最早研究了农业区位问题。 19世纪初,德国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农业开始向资本主义商品农业发展,这种情况提出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合理布局问题。 杜能经过潜心研究于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标志着区位论的产生,他被后人称为“区位论的鼻祖”。,杜能之后,对农业区位论贡献较大的经济学家是布林克曼,他从集约度和经营方式出发来研究农业区位布局。他认为影响集约度的因素有农场的交通位置、农场的自然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营者本身的特征等,集约度的高低影响农业的收益和土地利用方式。,布林克曼与杜能理论的区别是:杜能把生产费的一部分即所谓

9、的“谷物部分”作为距离的函数,而“货币部分”认为与距离无关,布林克曼则把所有的生产费都作为是距离的函数来研究。 两者的相同之处:重视费用的研究,只是布林克曼把所有的费用跟距离联系到了一起,但总的看来,他的理论也属于最小费用学派。,1885年龙哈德发表的国民经济的数学基础一文中谈到,假定运费与产品和原料的运输吨公里成比例,运费极小点就相当于在消费地和原料供给地产生的牵引力的均衡点。即消费地相当于产品重量的力作用于区位,原料供给地相当于原料重量的力作用于区位,这些相反方向作用力的均衡点就是运费极小点。(工业区位论先河) 另外,龙哈德也认为,劳动费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地域差异对区位决定也有影响作用。

10、 总之,在韦伯之前关于最小费用区位论已经有了一定的论述,但是都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一书,对工业区位进行了系统研究。韦伯也采取了从简单假设开始,抽象地分析工业生产分配过程以推导出纯区位规则的演绎方法研究工业区位问题。(工业区位论集大成者) 韦伯对区位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明确地提出了“区位因子”这一概念。区位因子即决定工业空间分布于特定地点的因素、原因,他认为这主要是生产成本的节约以及由此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吸引力。 韦伯将区位因子划分为一般性区位因素和特殊区位因素,并且着重研究一般性区位因子中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聚集分散几种最重要的因子对工业区位的作用。,继韦

11、伯之后,对区位论做出重要贡献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帕兰德和美国经济学家胡佛。 帕兰德和胡佛都用相当的论据批驳了韦伯区位理论的抽象性和非现实性,但是他们的理论最终又都回到了韦伯理论的基点费用探讨上。 总的看来,他们的理论与韦伯的理论既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他们的理论是假定需求一定、忽视区位间的相互依存性,追求的是费用最小。 但他们对市场地域与区位的关系,特别是对市场地域界线的划分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对市场界线的划分不同于传统的最小费用理论,已表现出向市场地域学派的发展。,区位相互依存学派:代表人物是费特、郝特林和张伯伦。 该学派把不完全竞争引入区位理论研究中,使区位论由完全竞争逐步走向不完全竞争。假定生

12、产费用一定,市场不是韦伯假定的点状而是呈线状分布。企业的销售价格因区位的不同而不同,各个企业都尽力以低于竞争企业的价格向消费者销售,而销售价格与克服工厂到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所付出的运费大小关系密切。,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极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因子出发,对区位选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区位论开始由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向不完全竞争市场区位论的发展。 廖什在经济区位论一书中谈到,正确的区位是纯利润最大的地点,即影响区位的因子不仅包括费用因子也包括收益因子,更确切的说是两者的差,该理论被称为最大利润区位论。 廖什认为市场不是最小费用学派的“点”状市场,也不是相互依存学派的“线”型市场,而是蜂窝状的正六边形“面”状

13、市场。 廖什的区位论在垄断竞争情况下,首先着眼于确定均衡价格和销售量,即平均生产费用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再通过此来确定市场地域面积和形状。,在20世纪40年代,经济区位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已形成。 在农业区位论研究上,达恩和阿伦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恩把区位主体分为三个研究层次,即企业水平(微)、产业水平(中)和社会经济总水平(宏)来分析,但他把重点放在了产业水平的分析上,最后建立了农业区位论的一般均衡模型。 在分析方法上由静态研究发展到动态研究,力图使自己的区位理论与现实相吻合。阿伦索的理论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区位上,对土地经济学特别是城市地租理论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建立的土地

14、利用和地价的一般均衡模型是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论从古典阶段发展到现代阶段。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上,艾萨德、毛森斯和肯尼等学者以古典工业区位论为基础,运用替代原理分析区位的均衡,对一般区位理论的发展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 地理学者格林哈特在1956年出版了工厂区位理论和实践一书,他的区位论是想把最小费用区位理论和相互依存区位理论相统一,并且,对需求因子和影响到区位的企业间相互依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地理学者史密斯在劳斯顿的研究基础上,把韦伯的古典工业区位论的费用思想引申为空间费用曲线,并将它与廖什导入的空间边界分析来寻找“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

15、”。 史密斯的区位理论摒弃了他之前的区位论的过分抽象性,将收入和费用与空间相结合,提出了收入空间界限理论,并研究了在不同的条件下收入空间的变化。,美国经济学者纳斯在1986年出版了地域经济学一书,他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对都市体系、产业区位模型、土地利用、收入和交易地域间理论和地域经济增长及公共政策进行了研究。 纳斯的理论属于区位宏观分析的动态研究范畴,研究层次更高。但从产业区位论的论述来看,不过是廖什理论基础的进一步发展而已。,地理学者普雷德把满意人的概念引入区位论中,建立了更加接近现实的区位行为研究理论,他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选择,重视不完全信息和非最佳化行为对区位选择的作用。 普雷德关于区

16、位论的行为研究也被人们称作地理区位论,他的理论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推崇。,在零售商业、批发业和城市区位理论的研究上,贝利和加纳对零售商业区位和中心地系统理论的发展,维斯对批发业区位论的研究,贝克曼、帕尔和戴西对中心地等级系统模型的发展,斯坦因和施坚雅对空间扩散等问题的研究,他们理论和学说构成了现代区位理论的重要部分。 区位论在研究服务设施和住宅区位上,也取得了很多成绩,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服务设施区位研究意义也愈来愈显得重要。如各种事务所和行政办公机构在大城市区位布局中地位与日俱增,研究这类区位问题成为现代区位论的一个新趋势。,影响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还包括非经济因素,比如政策、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和技术发展阶段等。 良好的政治制度、文化环境、气候以及优惠的政策等会吸引企业在该区位进行生产等经济活动。 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阶段决定了该地区域所具有的消费水平、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本的素质,企业会根据其生产经营的具体要求进行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西方微观经济理论的日益丰富,西方区域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