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835323 上传时间:2019-07-02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安全78课件(1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内容:物理因素职业病损及其防治 教学目的:了解物理性危害因素种类,清楚物理因素职业病损及其防治 教学方法:讲授 重 点:物理因素职业病损及其防治 难 点:物理因素职业病损的防治 能力培养:对物理因素职业病损及其防治有清楚的认识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 具;幻灯片,上次课回顾,1.常见的苯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 2.苯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危害及致病机理 3.苯化合物和高分子化合物的防治,第一部分 噪声及其危害,一、基本概念 1生产性噪声(productive noise)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 2声压(sound pressure) 声波

2、在空气中传播时,引起介质质点振动,使空气产生疏密变化。这种由于声波振动而对介质产生的压力称声压。以符号P表示,单位为帕(Pa)。,第四节 物理因素职业病损,3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 为计算方便,以1000Hz纯音的听阈声压为基准声压,与被测声压的比值,取对数值即为被测声压的声压级,单位分贝(dB)。 4. 响度级(loudness level) 人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不仅和声压级有关,还与声音的频率有关。以1000Hz的声压级为基准,其它频率的声音强度均通过与基准音等响度比较,被测声音响度级的方值就等于与之等响的基准音的声压级值。,5A声级(A sound leve

3、l) A计权网络是模拟人耳对40方纯音的响应。通过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称为A声级。国际上评价生产性噪声多用A声级。以dB(A)表示,可直接从声级计上读出。正常青年人的听阈声级是0dB(A) 10 dB(A),平时语言交谈的声级一般在60dB(A)70dB(A)。,二、生产性噪声的来源 生产性噪声的分类很多,按其来源可分为: 1机械性噪声 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机床、纺织机、电锯、球磨机等发出的声音。 2流体动力性噪声 气体压力或体积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气压缩机、通风机、喷射器、锅炉排气放水、气笛等发出的声音。,3电磁性噪声 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发生

4、,如发电机、变压器等发出的嗡嗡声。,根据噪声随时间的分布不同,噪声又可分为连续性和间断性噪声。连续性噪声又可分为稳态性噪声(声压级波动小于5dB)和非稳态性噪声。后者中的脉冲性噪声(声音的持续时间小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级的变化大于40dB)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三、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根据作用的系统不同可分为听觉系统(特异性)危害和听觉外(非特异性)系统危害。,1听觉系统危害 长期接触强烈的噪声,听觉系统首先受损,听力的损伤有一个从生理改变到病理改变的过程。,(1)暂时性听阈位移 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水平。根据变化程度不同分为

5、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 a、听觉适应 指短时间暴露在强烈噪声环境中,感觉声音刺耳、不适,停止接触后,听觉器官敏感性下降,脱离接触后对外界的声音有“小”或“远”的感觉,听力检查听阈可提高10dB(A)15dB(A),离开噪声环境1分钟之内可以恢复。,b、听觉疲劳 指较长时间停留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引起听力明显下降,离开噪声环境后,听阈提高超过15dB(A)30dB(A),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听力才能恢复。 (2)永久性听阈位移 是指噪声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根据损伤的程度,永久性听阈位移又分为听力损伤及噪声性耳聋。,a、听力损伤 听力曲线在3000Hz6000Hz出现“V”型下陷。此

6、时患者主观无耳聋感觉,交谈和社交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b、噪声性耳聋 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的感音性听觉损伤。随着损伤程度加重,高频听力下降明显,同时语言频率(500Hz2000Hz)的听力也受到影响,语言交谈能力出现障碍。,(3)爆震性耳聋 在某些生产条件下,如进行爆破,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设备,可因强烈爆炸所产生的振动波造成急性听觉系统的严重外伤,引起听力丧失,称为爆震性耳聋。根据损伤程度不同可出现鼓膜破裂,听骨破坏,内耳组织出血,甚至同时伴有脑震荡。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听力检查严重障碍或完全丧失。,2听觉外系统危害 噪声还可引起听觉

7、外系统的损害。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如易疲劳、头痛、头晕、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症状。高频噪声可引起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增高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长期接触噪声还可引起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肠蠕动减慢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也有人报道噪声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女工可出现月经失常,男工可出现精子数量减少、活动能力下降。,四、噪声性耳聋的诊断 噪声性耳聋属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其诊断的依据有:强噪声的职业接触史、耳鸣症状和自觉听力下降及电测听的听力下降资料、结合工作现场的卫生学资料、排除其它致聋原因(中耳炎、药物、老年聋、外伤等)。,噪声性耳聋的分级 1听力损伤

8、高频纯音3kHz、4kHz、6kHz任一频率永久性听力下降30dB为听力损伤,列为观察对象。 2噪声性耳聋 语言频率500Hz、1kHz、2kHz 永久性听力下降三者之平均值25dB为噪声性耳聋。 其分级:听力下降25dB40dB 为轻度耳聋; 41dB55dB为中度耳聋; 56dB70dB为重度耳聋; 71dB90dB为严重度耳聋; 90dB为全聋。,五、噪声对人体作用的影响因素 1强度和频谱特性 噪声的强度越大、频率越高则危害大。 2接触时间和方式 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与工龄有密切的关系;缩短接触时间有利于减轻噪声的危害;持续接触方式的危害高于间断接触。 3

9、噪声的性质 脉冲声的危害高于稳态声,窄频带噪声高于宽频带噪声。,4其他有害因素 同时存在有振动、高温、寒冷和毒物存在时加重危害。 5机体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 有听觉系统疾患者或对声音敏感的人,易受损害。 6个体防护因素 个人积极防护,配用防护耳罩、耳塞可有效减轻噪声危害。,六、噪声危害的控制 1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1980年我国公布的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试行)是A声级标准,以语言听力损伤为主要依据,参考其它系统的改变制订的。 此标准规定:工人工作地点噪声容许值为85dB(A)(每天8小时暴露),对暂时达不到这一标准的企业,可以放宽到90dB(A)。根据等能量原则,如果接触时间减半,标准可放宽3

10、dB(A),但最高不能高于115dB(A)。,2消除、控制噪声源 这是噪声危害控制的根本措施。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如无梭织布机、无声液压机的应用;将噪声源移到车间外;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减少摩擦和撞击;合理配置声源,避免高、低噪声源的混合配置。 3控制噪声的传播 采用吸声、隔声、消声、减振的材料和装置,阻止噪声的传播。如隔声防护林带、隔声室、隔声带、用吸声材料装修车间等措施。,4个人防护 对生产现场的噪声控制不理想或特殊情况下高噪声作业,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如防护耳塞、防护耳罩、头盔等,其隔声效果可高达20dB至40dB。 5健康监护 对上岗前的职工进行体格检查

11、,检出职业禁忌证,如听觉系统疾患、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心血管系统疾患等。对在岗职工则进行定期的体检,以早期发现听力损伤。,第二部分 振动及其危害,振动(vibration)是指一个质点或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直线或弧线围绕于一平衡位置来回重复的运动。长期接触生产性振动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一、振动的分类与接触机会 根据振动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和传导方式,可将生产性振动相对分为局部振动(local vibration 或segmental vibration)和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这两种振动无论是对机体的危害还是防治措施方面都迥然不同。,1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是指手部接触

12、振动工具、机械或加工部件,振动通过手臂传导至全身。又称手传振动或手臂振动。 接触机会常见于使用风动工具(风铲、风镐、风钻、气锤、凿岩机、捣固机、铆钉机等)、电动工具(电钻、电锯、电刨等)、高速旋转工具(砂轮机、抛光机等)的作业。,2全身振动 全身振动是指工作地点或座椅的振动,人体足部或臀部接触振动,通过下肢躯干传导至全身。 接触机会常见于在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船舶、飞机、拖拉机、收割机等)上的作业或在作业台(钻井平台、振动筛操作台等)上的作业。,二、表示振动的常见物理量 表示振动常用的物理量有振动频率、振幅、速度、加速度等。 1、频率 是单位时间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不同频率

13、的振动对机体各器官产生不同的作用。,2、振幅 是振动离开中心位置的最大位移,单位为m。 3、速度 是振动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单位为m/s。振动随时间呈周期性变化,振动位移最小时速度最大,位移最大时速度最小。 4、加速度 是振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单位为m/s2。,人体对振动的感觉除与振动频率有关,还与振动的强度有关。小强度、低频率的振动使机体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兴奋性增高、代谢增高、活力增加,是一种有利刺激;但当振动强度和频率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疾病。,从职业卫生学角度评价振动时常采用如下参量: (1)振动频谱 生产中产生的振动,很少由单一频率构成,绝大多

14、数都含有极其复杂的频率成分,而且不同频率的振动强度也不相同。为了解振动源的特性,进而评价其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对振动的频谱进行分析。,振动频谱是将按频带大小测得的振动强度(加速度有效值)数值排列起来组成的图形。常用的频带有13倍频带和11倍频带(简称倍频带)两种;按中心频率,前者的频率范围为6.31250Hz,后者为81000Hz。,(2)共振频率 物体在外界力的激发下,可产生一定频率的振动,该频率称为该物体的固有频率。当外界激发的频率与物体固有频率相一致时,致振动强度加大,该现象称为共振。故可将该物体的固有频率称共振频率。 一般认为,人体的各部位或器官都有一定的共振频率,因此共振危害也常发生在

15、人体。由于人体对全身振动的频率响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条件不同,共振频率的范围可能较大。,(3) 4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 振动的不良影响与振动频率、强度和接振时间有关。研究发现,振动的有害作用在振动频率6.316Hz之间与频率无关,但在161500Hz随频率的增加而作用下降。为便于比较和进行卫生学评价,我国目前以4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有效值作为人体接振强度的定量指标。,三、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1)全身振动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 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

16、,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2)局部振动 它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听觉器官、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多方面改变。 A)神经系统 以上肢手臂末梢神经障碍为主,常以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的形式出现。表现为皮肤感觉迟钝,痛觉和振动觉减退,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反应潜伏期延长。高频振动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血压、心率不稳,指甲松脆,手颤,手多汗等,可能由于振动首先侵犯植物神经中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所致。大脑皮层功能下降,脑电图有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延长。 B)心血管系统 40Hz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