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164911 上传时间:2017-10-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词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概括反映而形成,不同语言的词义由于历史、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地位、心理素质以及联想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形成其民族特点。在实际的词汇学习中,学生对词的概念意义,即是词义的核心,一般掌握得较好。但词进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于受语境各种因素的制约,可能使词的意义发生某些变化,特别是对那些超常规词语组合现象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困惑。实际上,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如果注意到了词在概念意义之外还具有的隐含意义,并作到认真地分析,就会对许多用概念意义无法解释的词义现象而从隐含词义中得到合理地解释。本文拟就词的隐含义谈谈在词汇学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2、一、词的隐含意义的性质我们说,事物是丰富多彩的,反映事物的词义更是丰富多彩的,词所蕴涵的反映客观事物固有特点和人们经验性认识的意义内容是无以计数的、丰富的。在词汇教学中,科学地分析隐含意义对准确理解词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是隐含意义呢?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把词义简单地分为概念意义和隐含意义。那些经过概括和约定而保留下来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及其关系的意义叫做“概念意义” ;那些在共识前提下被暂时放弃的、潜在的,反映事物次要特征及其主观认识的意义叫做“隐含意义” 。实际上,概念意义就是字典词典上对某词的科学解释,反映的是事物根本的、本质的特征。而那些处于外围的、不明确的、主观色彩浓

3、厚的、代表次要特征的、常识性的语义特征,在这种规约过程中只不过是不作为语言明确规定的意义显现出来,而是表面放弃,实则沉淀下来,潜伏在人们的经验性认识中,隐含在词义底层,构成隐含意义。隐含意义也是词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次要理性意义、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例如:“母亲”这个词,在“他的母亲是个教师”中, “母亲”显示的意义就是其概念意义;而在“他有母亲样的胸怀”中, “母亲”所显示的是其隐含意义,即“胸怀宽广” 。人们常把“疼爱” 、 “关爱” 、 “温柔” 、 “宽容”等与这个“母亲“联系在一起,它体现了使用语言的社会群体对词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所怀有的某些共同的、具体的情感与态度,这就是隐含意义

4、。隐含意义带有较大的主观情感评价性,这是因为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形象色彩、联想情感等相联系着,就必然带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心理或主观色彩,渗透着民族或主观的独特观察、思考、感受在里面。又由于词的隐含意义是使用该词的人群通过实践得出的经验性认识或文化内涵,因此隐含意义具有群体主观性,不具有个人主观性。 “东风”在英语里的“寒冷、萧瑟”的隐含意义是英语民族文化的特殊感受的结果,而在汉民族里,它却正好相反:含有“温暖、和煦”的隐含意义。汉语里的成语“之乎者也”的意义:常形容说话、写文章咬文嚼字或2故作斯文,含有讽刺意味,这一内涵与“之、乎、者、也”四字的隐含意义“陈旧、腐朽”有着内在的联系,而“陈旧、腐

5、朽”是包含着民族的主观评价因素的。另外,隐含意义还具有时代特色,可以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如“小姐”一词概念意义是非常明确的,而隐含意义从历时的角度看,有一些流动变化:宋代时“小姐”的隐含意义为“低微、平凡” ,元明清到新中国前为“高贵、尊贵” ,建国初期为“腐朽、低俗” ,改革开放初期“文雅、大方”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低俗、色情” 。二、隐含意义分析对词汇学习的价值在词汇学习中,由于民族文化一些特殊的背景,具有相同概念意义的词可能具有不同的隐含意义,对于那些语言程度不是很深的学生来说,了解词汇的隐含义就显得非常必要。(一)对词语在语境中临时意义理解的价值在没有进入语境前,词语内部的概念意义和

6、隐含意义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般情况下是概念意义占主导,隐含意义处于从属地位。但词语经过组合后进入具体语境,原来的平衡被打破,造成概念意义与隐含意义之间的不平衡,隐含意义在语境当中可能被激活并凸显,处于“现”的位置,而概念意义被语境淡化、舍弃,处于“隐”的位置。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水”这一词语的意义是“无色、无臭、无味、液体”,但是在下面这句话中,“水”却增加了一个新的意义“安静”:“她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安静得像一滴水。 ”无疑,在这里“安静”是“水”这一词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起主要作用的部分。这一新增加的意义是隐含意义“静止状态的”赋予的,才使“安静”得以凸现。再如, “孩子毕竟

7、是孩子” 、 “男人就是男人” ,其中的后一个“孩子” 、 “男人” ,由于语境的关系分别凸显了“天真幼稚”和“责任”等隐含意义。这就是隐含意义在语境中的部分凸显。在具体的篇章学习中,我们还发现,语义组合中的某个隐含意义凸现出来,使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显示着特定的语用意义。如,一个男人失去了妻子,妻子留下了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于是,邻居们便说:“他既当爸爸,又当妈妈。 ”这也是隐含意义的凸现。中国社会的传统家庭形式是,男主外,女主内,养家糊口是男人的责任,料理家务、照料孩子是女人的义务。因此,“爸爸”有一个隐含意义“挣钱”,“妈妈”有一个隐含意义“照料孩子” 。这句话是通过不同词语的对比来凸现这

8、两个隐含意义,翻译过来就是“他既要养家糊口,又要照料孩子” ,这也是隐含意义具有社会性、民族性的体现。在此情况下,某词语中被凸现的隐含意义在同其他词语的组合中起主要作用,而其他意义则处于“隐”的地位,在交际中起辅助作用了。这是在词汇学习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3(二)对特殊言语组合结构理解的价值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如果注意了词的隐含意义,确实可以运用它来解释一些现有语言学知识所解释不了的现象。例如,一般认为,语言中词汇意义互相矛盾对立的词就是反义词。这类词在语义聚合上的共同特点是:它们之间的某一对义项在语义关系上是不相容的。如,“老”与“少”在“年长”意义上是不相容的;“好”与“坏”在“性质”

9、意义上是不相容的。但是,也有一类词,在语言中经常对举着用,习惯上也被称为反义词,如,“春、秋” 、 “手、脚”等。初看,这类词并没有严格的矛盾对立关系,也没有不相容的义项存在。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手、脚”能对举构成反义词,而“眼、口”不能对举构成反义词呢?有人归结为习惯用法,这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习惯用法”并非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我们认为,这就是隐含意义在起作用。在附加色彩上,“春”有隐含意义“荣”,“秋”有隐含意义“枯”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荣”与“枯”是不相容的关系。在位置上,“手”有隐含意义“上”,“脚”有隐含意义“下”,“上”与“下”是不相容的关系。 “眼”与“口

10、”不存在不相容的隐含意义,当然构不成反义词。在一些篇章中,特别是在具体的话语中,有许多词语组合从表面上看是不符合现有的语法规范的,可它却实实在在地在交际中经常地出现着,而用现有的语法知识又无法去解释这种语言现象。此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隐含意义的分析从中找到答案。如,一些报刊杂志常出现“非常绿色、很绿色、很环保”之类的词组,一些文娱舞台中屡屡可以听到“很阳光、很青春、很民族”等词组。 “阳光、青春、民族、绿色、环保”等均是名词,按照汉语语法规则来看: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特别是程度副词的修饰,以上应都是站不住的说法。为什么这些明显站不住脚的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会屡屡出现,禁而不止呢?如果简单指责,

11、或说这是新的语言习惯,这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从隐含意义的分析上找到答案。 “阳光”:即日光,隐含意义有“光亮、热烈、有朝气、温暖”等,“青春”的隐含意义有“活泼、可爱、浪漫、潇洒、有活力”等;“民族”的隐性意义有“特色、风格、习俗、传统”等,“绿色”是环保的标志,通过联想产生的内涵更为丰富,“空气清新、和谐、融洽、有生机”等。显然程度副词是对这些名词中的某一个隐含意义起修饰作用。事实上,在实际言语中,往往有不少反映事物非本质属性的语义特点占有重要地位,词的“非常变异”也经常是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如,有首歌的名字“女人花” ,用“花”喻称女人,并非基于上文所列女人的概念意义,而是出于“美丽”

12、 、 “高雅”等语义特点的触导,才延伸出新义,并具有可理解性。从这个角度看,以上这些看似错误的说法均能成立。还可解释词类活用的语义原因,如, “都说你这个人挺驴,今天你给我驴一次看看。 ”(电视剧篱巴女人和狗)“驴”的词性发生两次变化,前者由名词变为4形容词,后者由名词变为动词。这种词类活用现象形成的语义基础便是隐含意义的运用。 “驴”有“倔强、固执、不听使唤、不好摆弄”等隐含意义,这层意义成分的存在为词性发生改变提供了语义基础,打破了词汇通常意义上的语义限制与语法界限,使得词汇的表达功能与交际价值成倍提高。由此,对隐含意义进行分析与解读对词汇学习的意义可见一斑了。总之,语言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

13、统,词义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只有真正把概念词义与隐含词义结合起来,才能全面把握词义系统。就学生的语言学习来说,大多数的用词差错都来自于对词隐含意义的忽视。所以,在语言的学习中,不仅要学习词汇的用法、语言形式,而且还要学习词汇的隐含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认识语言的丰富多彩、千差万别,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词汇教学的水平。参考文献1 王 军.汉语词义系统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 利 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4 苏新春.论汉语词义中的深层义J.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4).5 苏宝荣.词的表层“所指义”与深层“隐含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2).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6BYY003) 。作者简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