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1630275 上传时间:2019-06-3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袁明国际关系史思考题答案绪论国际关系史:主要指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过程。国际关系体系: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国际体系的结构(或称国际格局):一般最重要的是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重大变化,它们在现代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强国的数目、规模及其事实上的等级排列,连同强国的兴起、衰落及其力量对比更替。第一章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和欧洲五强的崛起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

2、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乌得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

3、,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4、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与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并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从此,俄国开始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瑞典则丧失了它所有的波罗的海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波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一个大国,但是到了18世纪时,它已经被称

5、为是“欧洲病夫”。国内政治腐败,贵族斗争不已。1773年-1775年波兰国内发生了王位继承战争,无力抵御外力的干涉,此时的俄国和普鲁士又不断进行领土扩张,使波兰感到无所适从。奥地利在丧失了重要工业区西里西亚之后,更不能坐视普鲁士无限制扩张。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瓜分。1772年进行了第一次瓜分,俄国得到了第聂伯河以东地区;普鲁士占领了瓦尔米亚等地;奥地利得到了加西里亚,使波兰失去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和领土。1793年进行了第二次瓜分,俄国得到了乌克兰和立陶宛的一部分,普鲁士得到了担泽和波滋南。由于俄国和普鲁士在瓜分前缔结了条约,瓜分之后才通知奥地利,奥地利在

6、这次瓜分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1795年进行了第三次瓜分,并在1794年俄国与奥地利签定了瓜分波兰的条约,因此在这次瓜分中,俄国得到了立陶宛等地,奥地利则占领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普鲁士则得到了波兰首都华沙。评价:俄普奥三分波兰,是欧洲强国在扩张中玩弄的强权政治和秘密外交,牺牲弱国利益的典型例子之一,俄普奥的欧洲大国地位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二、问答题1、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答: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对近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意义在于: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第二,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

7、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第三,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第五,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2、试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欧洲国际关系。答:(1)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国际关系实际上是法国与反法同盟之间的对抗关系。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口号很快席卷了整个欧洲,震惊了欧洲各国,于是欧洲封建专制国家迅速结成反法同盟积极进攻法

8、国,企图扑灭这场资产阶级革命。1792年普鲁士和奥地利首先结成同盟进攻法国,普奥联军在瓦尔密被法军打败,这使一贯主张实行传统政策的英国下定决心直接干涉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1793年英国首相庇特策动成立了第一个反法同盟,由英、普、奥、西班牙、荷兰等多国组成。反法同盟进攻法国,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取代了吉伦特派执政,扭转了不利于法国的战场形势。1794年7月法国发生了热月政变。热月党人与普鲁士和西班牙分别签订了巴塞尔和约,普西两国退出了反法战争,法国集中力量同英国、奥利斯和撒丁作战,从而粉碎了反法同盟的第一次进攻。(2)1799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成立,俄国加入反法同盟,俄奥联军在意大利打退了法

9、军。面对反法同盟的积极进攻,热月党人显得无能为力,法国再次发生雾月政变,拿破仑上台执政,法国开始了拿破仑时代。拿破仑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利用俄国与英国在马耳他岛的矛盾来挑拨俄英关系,促成了俄国对英国的武装中立,反法同盟失去的两个主要国家而变得无力反法,1801年奥地利与法国签订了吕内维尔和约,第二次反法同盟宣告失败。1802年英、法、西班牙、荷兰等国签订了亚眠和约,但是拿破仑并没有遵守该条约,在签约不久就吞并了庇蒙特和厄尔巴岛,侵入瑞士,并将势力延伸到德意志,这促使1805年英俄两国签订同盟条约,旨在建立第三次反法同盟。同年12月,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争中大胜奥俄联军,拿破仑与奥地利签订普雷斯堡

10、和约,第三次反法同盟又宣告失败。普雷斯堡和约签订后,英国又策动了第四次反法同盟,俄国、瑞典和普鲁士参加了同盟。拿破仑又一次粉碎了这个脆弱的同盟。拿破仑在与反法同盟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拿破仑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形势下,1807年法国与俄国签订了提尔西特和约,法国同意俄国对土耳其领土的一些要求,俄国同意帮助法国,参加反英的大陆封锁。拿破仑在外交活动中获得的一个个胜利,促使其有了称霸欧洲的野心。实行传统政策的英国不允许欧洲大陆上任何一强独霸欧洲,1809年,英国组织了第五次反法同盟。1812年拿破仑粉碎了第五次反法同盟,在胜利的驱使下拿破仑开始进攻俄国,从而激怒了俄国,俄国联合普鲁士、

11、英国和瑞典建立了第六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这一次没能阻挡反法联军的进攻,1814年3月1日,英、俄、普、奥驶过在法国城市肖蒙签订了肖蒙条约。3月底,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4年9月维也纳和会召开,会上列强发生严重分歧,致使拿破仑于1815年逃出厄尔巴岛,集结旧部发动了“百日政变”,英俄普奥立即建立第七次反法同盟,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的军队。FaGuo改变欧洲版图称霸欧洲的野心被彻底粉碎。第二章 19世纪的欧洲国际关系一、名词解释门罗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

12、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

13、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圣斯特法诺和约:1877年4月,俄

14、国正式对土耳其宣战。俄土战争开始。俄国与奥匈签订了布达佩斯条约,因而同年6月开始,俄军就渡过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脉。1871年1月,俄军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土耳其被迫于1月31日与俄国签订停战协定。英、奥对海峡出现的新局势极为不满。在英、奥抗议和武力威胁下,俄国只得把军队驻扎在离君士坦丁堡10公里的小镇圣斯特法诺。因为双方都打得筋疲力尽而实现了停火, 1878年3月3日,俄土双方签订圣斯特法诺条约。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的独立;塞尔维亚完全独立;俄国获得比萨拉比亚西南部以及阿达罕、卡尔斯、巴统、巴雅西特;建立大保加利亚公国,其版图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起黑海、西至奥赫里德湖,并包括

15、几乎全部的马其顿。它隶属于土耳其苏丹,由俄军占领2年。大保加利亚公国的建立是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的主张。法俄同盟:法国和俄国为对抗三国同盟于18911893年间形成的秘密军事同盟。 法国自普法战争以来长期陷于德国的外交包围中,急需结束这种孤立困境。1887年德、俄关系急剧恶化,沙皇政府购买军火,推销公债,都指靠法国。法国利用俄国这种财政依赖性,促成法、俄结盟。德、俄再保险条约的终止,三国同盟条约的再次续订,英国同三国同盟的接近,都迫使沙俄政府向法国靠拢。1891年 8月27日,俄国驻法大使与法国外交部长A.F.J.里博达成一项政治协定,提出法、俄两国中的一方受到侵略威胁时,双方应立即同时采取措施。

16、它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 8月17日,法、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军事协定。主要内容:当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或俄国遭到德国或奥匈帝国攻击时,双方都以全部兵力相互支援;如果三国同盟或其中一国动员兵力,法、俄一经得知,不需任何事先协议,应立即将兵力调到边境;法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 130万人,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兵力应为70万或80万人。这些军队应尽速全部参加战斗,迫使德国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协定原定有效期限与三国同盟相同,但自1899年以后就无限延期,一直存在到1917年。协定经1893年12月27日和1894年1月4日俄、法互换批准函件开始生效。法俄同盟使欧洲大陆形成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对峙集团,即三国同盟与法俄同盟。二、问答题1、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答:(1)1814年9月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长达10个月之久的维也纳会议。除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之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参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