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91491441 上传时间:2019-06-2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复习要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复习要点 基本知识 1. 教育技术的含义 1)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2) 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为指导,重视运用现代学习理路、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优化教学过程。 3)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在学校中常见的有音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4) 教育技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既要重视优化“教”,也要重视优化“

2、学”,既要重视“教学资源”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 5) 教育技术要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的优化。 2.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1) 教育技术一直发挥着丰富学习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作用。 2) 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时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样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是促进教学变革的催化剂。) 3)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素质

3、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组成。) 4)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 3.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 1) 教学理论: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双向交互活动过程。教学理论是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与方法的理论体系。常见的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九段教学法。 2) 学习理论:是阐明人们的行为变化如何产生、揭示学习是一句什么机制而形成的理论。他是教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 3) 传播理论:是研究人类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传送的科学。 4) 系统科学理论:是从现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的学科中抽象出

4、来的共同理论。 5) 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人员应认真学习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典型的教学理论,了解基本的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尝试应用。 4. 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5. 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基本环节? 1) 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

5、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主要环节。 2)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通常对学习者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特征的分析、对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对学习动机的分析等。 3) 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确定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后续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立

6、将此为基础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就是在给定的情境下,运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或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等方法,揭示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 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要使总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做出具体的规定,即分析与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为了避免目标的模糊与抽象性,一般强调用行为术语来表述学习结果或学习者的变化。 5) 分析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

7、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编排、确定单元目标、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以及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 6) 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优化教学的前提。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来选择并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常见的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等。 7) 所谓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中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以达到预期的教

8、学目标。一般应遵循目标控制、内容符合、对象适应等原则。 8) 教学者需要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及对象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实践中选取并综合运用,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环境,常见的策略有: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奥苏贝尔的“先进组织者教学策略”、罗扎诺夫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9)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包括制定评价计划、试用设计成果和实际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工作。 6.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1

9、) 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 2)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 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8.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 研究性学习具有什么特点? 1) 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 2) 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 3) 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10、10.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或实施包含哪几个环节?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实施方案、评价总结。 11. 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什么? 1) 构成要素有情境、任务、过程、资源、成果与评价六个要素。 2) 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提供可信的具体情境,这部分的作用是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任务:是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派出来的具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线索。任务要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 4) 过程:描述学生应遵循的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 5) 资源:为学生便于解决问题而预备的条件要素,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预设学习资源、相关学习资

11、源和乏在学习资源) 6) 成果:告诉学生将如何展示其研究成就,通常为电子作品形式,用做班级交流汇报与供教师评估。 7) 评价:一般用量规评估方法,不但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 12.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1)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型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重点的指导; 2)教师在选题时首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A、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B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C、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D、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E、指导学生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 3)分组研究是研

12、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分组时要做好分组和指导作用。 4)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课题的实施可能会出现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5)结题阶段是对整个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要教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的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外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 13.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

13、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 常见的教育科学研究有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验性研究和行动研究。 14. 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研究人员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15.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1)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步骤。 2) 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部具体行动计划,计划始于问题解决的需要和设想。研究者要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问题原因、现有条件、解决可行性等状况作出计

14、划安排。 3) 行动是计划的实施,是行动者有目的的、负责任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过程。 4) 观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提点的观察。观察是反思、调整计划及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 5) 反思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度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16. 了解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方法、贯穿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中,他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协作工具、记录、反思工具等,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的支持作用. 教学设计要点 1、分析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表述要注意的问题:A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B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C行为动词尽

15、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D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 (2)关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六个层次(识记、领会、运用、分析、创建、评价)可能出现的题型是匹配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3题。 (3)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可能出现的题型是改错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2题。应对此类题,关键要熟知教学目标的表述规则: 2、分析学习者特征 (1)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考场环境下,没有预知的学习者,分析其特征并不现实。所以,此类命题应更多地是相关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不同学段学习者心理分析,多为选择题、匹配题。参见样卷第4题。 (2)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材与考纲的表述角

16、度有所不同,且教材表述也相对简略。建议备考以考纲为主。 3、选择教学策略 (1)考纲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评价给定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2)“了解”二字意味着知道三种教学策略即可。(主导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 (3)“评价”则表明在检测“应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能出主观分析题。也就是判断是否有效,然后阐明理由。应答此类题,关键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几个因素。 (4)“根据” 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显然是“应用与设计”方面的检测,考试题型可能是选择题、匹配题、应用设计题。参见样卷中第6小题,即是选择题;第5小题,“设计导入阶段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应用设计题”。 4、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 5、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