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1152466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希律法考 ()2015年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4)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真题答案及解析,以下为不定项选择题部分。(一)甲送给国有收费站站长吴某3万元,与其约定:甲在高速公路另开出口帮货车司机逃费,吴某想办法让人对此不予查处,所得由二人分成。后甲组织数十人,锯断高速公路一侧隔离栏、填平隔离沟(恢复原状需3万元),形成一条出口。路过的很多货车司机知道经过收费站要收300元,而给甲100元即可绕过收费站继续前行。甲以此方式共得款30万元,但骗吴某仅得20万元,并按此数额分成。请回答第8688题。86关于甲锯断高速公路隔离栏的定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任意损毁公私财

2、物,情节严重,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B聚众锯断高速公路隔离栏,成立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C锯断隔离栏的行为,即使得到吴某的同意,也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D锯断隔离栏属破坏交通设施,在危及交通安全时,还触犯破坏交通设施罪【答案】CD【考点】寻衅滋事罪;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交通设施罪【解析】A项错误。“任意损毁公私财物”既可能单纯属于故意毁坏财物,也有可能属于寻衅滋事。这种情形是否触犯寻衅滋事罪,关键看该行为是否扰乱了公共秩序。对“公共秩序”学界虽然缺乏一个公认的定义,但公共秩序属于社会法益,因而一定是与社会公共生活相关、影响到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定感、安全感的东西。甲锯断高速公路隔离栏的行为

3、对该区域不特定多数人的安定感、安全感并无影响,故不能认定甲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对甲的行为不能以寻衅滋事罪论处。B项错误。对于甲聚众锯断高速公路隔离栏的行为,B选项考查甲是否构成“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而没有问及甲是否构成“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部分考生认为甲的行为聚众扰乱了公共场所秩序,所以构成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甲的行为并不符合“聚众堵塞交通或者破坏交通秩序,抗拒、阻碍国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这一构成要件,故不构成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罪。C、D项正确。隔离栏并非吴某的个人财产,因此,即使得到吴某的同意,其同意也不属于犯罪排除事由,甲锯断高速公路隔离栏的行为属于

4、故意毁坏财物,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隔离栏属于交通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锯断隔离栏具有破坏交通设施的属性,在该行为危及交通安全时,符合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构成要件,构成破坏交通设施罪。87关于甲非法获利的定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擅自经营收费站收费业务,数额巨大,构成非法经营罪B即使收钱时冒充国有收费站工作人员,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C未使收费站工作人员基于认识错误免收司机过路费,不构成诈骗罪D骗吴某仅得20万元的行为,构成隐瞒犯罪所得罪【答案】BC【考点】非法经营罪;招摇撞骗罪;诈骗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解析】A项错误。甲在高速公路上私开出口,帮助别人逃费并从中获利,虽然也可以说是一种

5、非法经营行为,但是,既难以认定甲的行为具体违反了哪一国家规定,又难以认定该行为属于“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2011年4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准确理解和适用刑法中“国家规定”的有关问题的通知指出:“各级人民法院审理非法经营犯罪案件,要依法严格把握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适用范围。对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属于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规定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有关司法解释未作明确规定的,应当作为法律适用问题,逐级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根据目前现有的司法解释,难以认定甲的行为属于“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故不能认定甲擅自经营收费业务的行为构成非法经营罪

6、。D项错误。30万元系甲与吴某共同犯罪所得,不是“他人”犯罪的所得,故甲骗吴某仅得20万元,外形上似乎属于隐瞒犯罪所得,但并不构成隐瞒犯罪所得罪,因为甲隐瞒的不是“他人”的犯罪所得,隐瞒自己犯罪所得的不构成隐瞒犯罪所得罪。88围绕吴某的行为,下列论述正确的是:A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本应由收费站收取的费用,成立贪污罪B贪污数额为30万元C收取甲3万元,利用职务便利为甲谋利益,成立受贿罪D贪污罪与受贿罪成立牵连犯,应从一重罪处断【答案】ABC【考点】贪污罪;牵连犯;受贿罪【解析】A项正确。一般认为,我国刑法中的“财物”包括财产性利益。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

7、干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商业贿赂中的财物,既包括金钱和实物,也包括可以用金钱计算数额的财产性利益,如提供房屋装修、含有金额的会员卡、代币卡(券)、旅游费用等。具体数额以实际支付的资费为准。”2012年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发布第三批指导性案例的通知(指导案例11号杨延虎等贪污案)进一步明确指出,土地使用权具有财产性利益,属于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中的“公共财物”,可以成为贪污的对象。由此可见,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产性利益的,构成贪污罪。在本题中,国有收费站对行驶在该段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享有收费的财产性利益。这一具有确定性的财产性利益为国有收费站所享有,应被评价为“公

8、共财物”。国有收费站站长吴某与甲相勾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本届于国有收费站的财产性利益,使国有收费站遭受几十万元损失,其行为构成贪污罪。B项正确。对吴某贪污数额的认定,需要解决两个问题:(1)吴某的行为使国有收费站的损失远不止30万元,那么,应以国有收费站的实际损失数额认定吴某的贪污数额,还是以吴某(以共同犯罪的方式)实际贪污的数额认定吴某的贪污数额?可以确定的是,根据刑法第382条,贪污罪属于“占有”型犯罪,故应以实际占有的公共财物数额认定吴某的贪污数额。(2)按20万元还是按30万元认定吴某的贪污数额?在贪污共同犯罪中,应按共同贪污的数额,而不是按照分赃数额认定共犯人的贪污数额。因为共

9、同犯罪是数人齐心协力共同侵犯法益的犯罪,各个共犯人均对法益侵害结果的发生作出了“贡献”,故均应对共同犯罪结果负责。所以,尽管被欺骗使吴某误以为只收取了20万元费用,仍应按照甲实际收取的30万元认定吴某的贪污数额。C项正确。吴某系国家工作人员,在收受甲3万元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不予查处甲在高速公路上私开出口、帮助司机逃费从中获利的行为,吴某的行为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成立受贿罪。D项错误。吴某犯有贪污罪与受贿罪两罪,但两罪不构成牵连犯。在判断是否成立牵连犯时,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确定牵连关系是否存在。所谓牵连关系,是指行为人实施的数个行为之间具有方法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内在联系。只有当某种手段通

10、常用于实施某种犯罪,或者某种原因行为通常导致某种结果行为时,才宜认定为牵连犯。受贿人受贿通常不是为了贪污,贪污和受贿之间通常并不存在方法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内在关系,故吴某的贪污罪与受贿罪不属于牵连犯,更不存在从一重罪处断的问题。(二)朱某系某县民政局副局长,率县福利企业年检小组到同学黄某任厂长的电气厂年检时,明知该厂的材料有虚假、残疾员工未达法定人数,但朱某以该材料为准,使其顺利通过年检。为此,电气厂享受了不应享受的退税优惠政策,获取退税300万元。黄某动用关系,帮朱某升任民政局局长。检察院在调查朱某时发现,朱某有100万元财产明显超过合法收入,但其拒绝说明来源。在审查起诉阶段,朱某交代1

11、00万元系在澳门赌场所赢,经查证属实。请回答第8991题。89关于朱某帮助电气厂通过年检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其行为与国家损失300万元税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属滥用职权,构成滥用职权罪C属徇私舞弊,使国家税收遭受损失,同时构成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D事后虽获得了利益(升任局长),但不构成受贿罪【答案】ABD【考点】滥用职权罪;受贿罪【解析】A项正确。朱某在对电气厂年检时,明知该厂的材料有虚假、残疾员工未达法定人数,按照职责就不应让电气厂通过年检,但其却利用职权让电气厂通过年检,属于典型的滥用职权行为。该行为使电气厂享受了不应享受的退税优惠政策,获取退税300万元,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

12、失。可见,朱某滥用职权的行为与国家损失300万元税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项正确。朱某对其滥用职权的行为及该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存在明知,主观心态为故意,故不构成玩忽职守罪,成立受贿罪。C项错误。朱某虽然徇私舞弊,但不是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不符合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的犯罪主体要件,故其行为不构成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D项正确。要求行为人索取或者收受的对象是“财物”,朱某事后虽获得了利益(转正为局长),但这一利益无法评价为“财物”,故不构成受贿罪。90关于朱某100万元财产的来源,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其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这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实行行为B在审查起诉阶段已说明100

13、万元的来源,故不能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提起公诉C在澳门赌博,数额特别巨大,构成赌博罪D作为国家工作人员,在澳门赌博,应依属人管辖原则追究其赌博的刑事责任【答案】B【考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赌博罪【解析】A项错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表现为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在有关机关责令行为人说明其来源时,行为人不能说明来源。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并不是本罪的实行行为,只是本罪的前提条件(行为状况)。C项错误。赌博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以赌博为业的行为。朱某虽然存在赌博行为,但是,本题中朱某的行为不满足“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要件,故不构成赌博罪。D项错误。既然朱某的行为不

14、构成赌博罪,自然无需启动刑事诉讼程序来追究其刑事责任,因而也就谈不上依据属人管辖原则追究朱某刑事责任的问题。91关于黄某使电气厂获取300万元退税的定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具有逃税性质,触犯逃税罪B具有诈骗属性,触犯诈骗罪C成立逃税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数罪并罚D属单位犯罪,应对电气厂判处罚金,并对黄某判处相应的刑罚【答案】ACD【考点】逃税罪;诈骗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单位犯罪【解析】A项错误。逃税罪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10以上的行为。黄某使电气厂获取300万元属于骗取退税300万元,不属于“逃避缴纳税款”,故不构成逃税罪。B项正确。黄某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使得电气厂通过福利企业年检,骗取了退税优惠资格,获取退税300万元,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触犯诈骗罪。C项错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是指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或者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行为。虽然朱某存在向年检小组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但其并不符合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主体要件,故不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D项错误。本案属于单位实施了诈骗行为,但根据刑法规定,单位不对刑法第266条的诈骗行为负刑事责任,故本案不能以单位犯罪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