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概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1141614 上传时间:2019-06-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哲学-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哲学-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哲学-概论(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哲学概论一、中国哲学基本线索与内容1、中国哲学是以儒学为骨架,儒释道三家并存并融的一种思想体系。(儒释道三足鼎立,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学,中国哲学最核心部分;中国哲学最基本特征以儒学为主;中国哲学中的中国指“传统中国”-现存在于台湾,现代的中国是西化了的中国;中国本土哲学:儒、道)2、线索起点:夏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以“六经”为代表(伏羲、黄帝、尧舜禹、汤、周文武王、周公-制礼作乐礼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建;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礼经汉代是指仪礼,宋以后五经中

2、的礼经一般是指礼记。)三字经中:“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礼指大礼、小礼,后失传其一,并更名礼记。六经浅说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后期,庄子转述孔子对老子谈论这六部著作时,才开始有“六经”之说。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者们推崇孔子,才有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述周易,作春秋之说。实际上,这并不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先说周易,这是一部渊源邃古、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易源于河图洛书,夏代称连山,商代称归藏,到周代才叫周易。“易”有三种含义,一是变化,即世间万事万物的无穷变化;二是“简

3、易”,即以简单诠释复杂、“以六爻穷变化”;三是“不变”,即永恒不变。“易”为夏、商、周三代王室卜官所掌管。 书,又称尚书,这是周王室外史所藏的政治文件。尚书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祭祀类和战争类,即所谓“古之大事,惟祀与戎”。从文体形式上也可以分两大类,即上行的奏议和下行的诏令。尚书的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在命题谋篇上非常讲究,不少篇章文采飞扬。但由于时代久远,语言佶屈聱牙,古奥难懂。 诗即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来源有二,一是王室派“行人”到民间“采诗”,二是公卿大夫给周天子的“献诗”。但无论哪种诗歌,最后统一由周王室设在家庙的

4、“守藏室”(即国家图书馆)删定。春秋时期,诸侯宴飨、会盟,莫不赋诗,可见诗已普遍流传。诗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周南、召南、王则是洛阳一带的民歌。雅、颂则是王室的祭歌和颂歌,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它的基本风格是淳朴自然,敢于描写现实,开启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 乐是隶属周王室司乐的音乐作品,有人说诗和乐实际上是一体的。诗为乐歌,“诗”记词,“乐”记谱。乐集夏、商两代音乐精华之大成,由周公在洛邑整理而成,周王室历代乐官修订。现乐已失传,无法知道其原貌。 礼,又称周礼、周官,是周王室的宗伯管理的典章制度。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奠定周礼的基础。所谓礼,是天子、诸侯、大夫必须遵循的严格的等

5、级制度,其主要内容有建侯卫、宗法制、封诸侯、五服制;爵位、谥法、官制和吉、凶等礼。周礼被秦始皇彻底烧毁。西汉末年,刘向自称发现了古本并加以著录,这就是今本周礼,此事至今还令人生疑。(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之名,是先秦人们对史书的通称,除周王室外,各国也都设有史官。秦焚书后,各国国史皆亡。西汉时,学者们借口耳相传,整理成左传、公羊传等,汉儒以为以上各书是解释孔子所作的春秋的。它们究竟与孔子的关系如何,尚不能定论。 周代重视贵族教育,贵族子弟把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艺”(“六艺”有两种,另一种为礼、乐、射、御、书、数),是必备的知识。而诗、书、礼、乐、易、春秋藏于周王室,至春秋末年,周

6、王室大乱后,大量典籍散失。 因此,除春秋存疑外,其余“五经”皆应编修于洛阳。龚自珍六经正名说:“仲尼未生,已有六经;仲尼之生,不作一经。”章学诚校雠通议说:“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易尊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颂太师,春秋存于国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若其诗文根本六经,德业师模三代,蠕言螳动,俱无愧于汝南家法。”先秦哲学(诸子学):(BC771-BC221,特指春秋战国,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简介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

7、学。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历史背景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殷商和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中国奴隶社会保留了公社共同体形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土地属奴隶主国家所有,强迫奴隶集体耕作,春秋至战国初,由于铁器和耕牛的使用,产生了用个体生产代替集体耕作、用地主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公有制的

8、经济条件,宗族奴隶制在奴隶和平民的反抗斗争中逐渐瓦解。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进行了反复的斗争和较量,封建制终于战胜了奴隶制,先后建立了魏、赵、韩、齐、楚、燕、秦7个封建国家。秦国实行封建化改革最晚,也最为彻底,商鞅变法的成功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后期的强国,奠定了后来统一中国的基础。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生产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先秦哲学随之产生和发展。发展过程先秦哲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中国哲学的萌芽、诸子前哲学和诸子哲学3个阶段:萌芽时期哲学的萌芽是同原始宗教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相信灵魂不死和崇拜自然物的自发观念。在殷商奴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

9、想是上帝神权观念,周灭殷后发展为天命主宰一切的观念,周公提出“敬德保民” 、“以德配天”的思想 。以易经和洪范为代表的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尚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表现了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幻想的一种联系。诸子前哲学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天命神权也发生了动摇。在诗经中出现了疑天、责天的思想。出现了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对自然界的变化作了某些唯物主义的解释,表现出无神论的倾向,同时发展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伯阳父、史伯、管仲、医和、子产、晏婴、史墨等人,可以称为先秦诸子前哲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诸子哲学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哲学进入诸子百家之学的开端。在春秋战

10、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先后出现儒、墨、道、法、名、阴阳等重要学派,围绕着天人之际和古今之变以及名实、礼法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哲学论辩,学派之间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每个学派内部也不断分化和发展,使这个时期的思想斗争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从而促进了哲学的繁荣。主要派别先秦诸子哲学的主要派别有 儒家。这是创立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两个派别最有影响。“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子思)、大学(荀子) 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年的墨子,他的哲学中包含有非命尚力和尊天事鬼的矛盾。墨子死后,“墨离为三”。战国后期,墨家的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迷信成分,在唯物主义认

11、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 道家。传统认为老子是其创始人。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的内容,又有唯心主义的成分。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稷下道家则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战国时期道家的一派还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为后来的汉初统治者所推崇。 法家。其先驱为管仲、子产,真正奠基人是战国时期的李悝、商鞅、申不害等人。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子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名家。是战国时

12、期专门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他把阴阳五行说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始”说,为新兴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除上述派别外,先秦诸子百家之学还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学派。先秦哲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先秦思想的发展有两次重大转变。第一次发生在殷周之际。对这次转变的性质问题,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大致认为这是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我以为,这是一场宗教批判运动。其实质,是摆脱传统宗教,开创人文精神。这不是宗教内部的变化,而是以

13、人文取代宗教的过程。这场宗教批判运动的深层面的思想根源,应该归之于祖先崇拜。一方面,在先民的观念中,天帝的旨意是通过祖先神来传达的,而祖先神当然首先要保佑本族类,这使天命带有一定的任意性。另一方面,祖先神这个中介,拉近了人与天帝之间的距离,使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和性。所以,当一些特殊事件发生,如殷之代夏,周之代殷,便使人们比较容易地对天命发生怀疑并进而肯定人的价值。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由此看来,中国哲学史的开端问题需要重新考虑。过去,胡适先生从老子写起,冯友兰先生从孔子写起,影响很大。我认为至少应该从文王、周公写起。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

14、过去,在人们的观念中,先秦时期,儒家侧重于伦理说教,道家侧重于哲学探讨,这已成定论了。但简本老子的出土,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检讨这一成说。尽管简本老子中也有一些讨论形上学的段落,但其大部分内容,却是在阐述伦理价值,这正与论语相似。此外,这部老子的风格相当古雅、朴实,又与论语相合。这就是说,侧重伦理价值、风格古朴是当时哲学的共同特点。然而,进入战国,哲学之风大变。就哲学问题而言,人们已由对伦理价值的侧重,转向对天道、心性等深层问题的侧重。其风格也随之由古朴转向高远玄妙。不管是儒家的子思、子思后学、孟子,还是道家的太史儋、关尹,抑或隐逸家的庄子等人,都是如此。因而,侧重天道、心性问题,风格玄奥,是战国

15、哲学的主要特征。这个时期的哲学,更加抽象了,或者说哲学意味更浓了。这是中国人理论思维的一次大飞跃。 从古朴、简易到抽象、精致,符合哲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本文对简本、今本老子时代和作者的推断。先秦哲学这种转向的转折点就是孔子晚年所创建的易学。老聃思想和孔子早期思想皆重人伦而鲜及心性及天道,孔子的易学基本上是一种天道之学。 而战国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填补并深入、广泛地挖掘了介于人伦与天道之间的心性这个环节。仅此一点,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就需重新评价。历史地位先秦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发端,是形成学派和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历史时期,它广泛地探讨了宇宙本原和自然规律问题、天人关系问题、人性善恶问题、认识论和逻辑学问题等,把哲学研究伸展到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内容极为丰富,已包含着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哲学观点的胚胎和萌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孔子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一些传统的文献,形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